新地标崛起 徐汇颜值背后的文化担当
2018-7-30 11:37:19发布96次查看
七月,徐家汇教堂广场前的建筑工地,依然如火如荼。明年,这里将矗立起一座半透明的方盒子建筑体——徐家汇文博馆,以徐家汇源新地标的姿态,与周边的百年建筑:徐家汇天主教堂、徐家汇藏书楼、徐家汇观象台(今气象博物馆)、徐汇公学(今徐汇中学)等隔空相望。
“体量大、时间周期长、关注度高,品质和品位要求高。”徐汇区文化局局长陈澄泉聊起手头压力最大、最觉挑战的项目,脱口而出徐家汇文博馆。
一方面,地处海派文化源的独特位置,周边建筑群文化积淀深厚,新生的建筑体是否搭调、能否比肩?另一方面,用什么内容填充1.5万平方米大体量空间,镇得住场又恰如其分?几番思量之后,“博物馆+书店”模式渐渐明朗。
陈澄泉告诉记者,现在位于蒲汇塘路55号的土山湾博物馆,讲述的就是徐家汇源的历史人文,作为徐家汇源4a景区的一个点,它离“源点”有些距离,蒲汇塘路是条小马路,比较窄,藏在其中的土山湾博物馆,显现度也不高,且囿于不足一千平米的建筑体量,展陈布局都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库房没法安置,要丰富展品也没有更多的空间。
徐家汇文博馆建成后,土山湾博物馆将整体迁入。一楼展厅进门,即是镇馆之宝“百年土山湾牌楼”,原先隐藏于角落里的“徐家汇源”介绍,将纳入一个700平方米的展示空间,观众可以通过模型和高科技手段,直观了解徐家汇源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土山湾被称为“中国西洋画的摇篮”,其绘画、雕塑、印刷、木刻等工艺水平都为当时之最。在新馆的展陈中,原有这些分门别类的展示方式将被打破,不再有严格意义上的“隔断”,不同的展品,将分布在各个功能空间。
或许,你坐下来翻一本书的阅读区边上,会摆放一台当年的印刷机,陈列当年土山湾印书馆出品的旧版书;包括讲座活动区域、咖啡区域,彼此间可能会有动线、视觉上的区分,但整体空间上,将体现一种非常匹配的融合。雕塑作品,会放置在馆内各个位置,彩绘玻璃,可能装置在不同区域。陈澄泉坦言,此番设计理念有别于传统,“博物馆+书店”,不是机械的“1+1”,而是叠加、延伸、融合彼此的功能,给观众营造一个可以静下心来,慢慢观看、欣赏、参与、获得新知的文化场域。
“挑战非常大。在偌大的中央活动区徐家汇商圈,希望这里可以让大家停下脚步,汲取养分。这里透露出一口气,一口文化之气”。陈澄泉说。
徐家汇文博馆将在2020年与市民见面,而眼下,复兴西路62号,今年底就将撩开面纱的衡复风貌展示馆正在进行最后的装修,8月份装修完毕就将开始布展。
在上海中心城区12片历史风貌保护区里,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是最大的保护最完整的街区,很多网红马路和富于传奇色彩的洋房旧居汇聚此地,7.66平方公里的区域里,徐汇有4.3平方公里、253处优秀历史建筑可供品读。“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城市有温度,这个区域完全符合。”徐汇在这里提慢生活街区,陈澄泉认为,靠什么慢下来,靠文化积累,靠什么感知城市温度,靠百姓素养的提升。当你走近这里,看到经历了百多年的风雨沧桑,那些建筑、行道树、街巷里弄的气质韵味依然还在,是不是也会油然而生爱惜保护之心?
陈澄泉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区文化局就组织了一些专家、机构、大学,共同合作,把国外的相关资料、素材带回来,按照不同条目分类形成徐汇自己的资料库。一方面让观众有直观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聚沙成塔,建设一个可供学术研究、实践指导的资料中心。包括如何修旧如旧,一些新的修缮形态、模式、技术方法等,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不断丰富、借鉴、科学更新。
如果说徐家汇源和衡复地区,是呈现徐汇海派文化深厚底蕴的一颗璀璨明珠,那么,与蓬皮杜艺术中心合作的西岸美术馆,无疑是未来,徐汇滨江上空一颗明亮的星。从明年年初起,为期五年(2019-2024)的蓬皮杜展陈合作项目,将在这片望向未来的卓越水岸亮相。
法国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是世界三大当代艺术博物馆之一,有逾12万件的现当代艺术馆藏,内容涵盖绘画、雕塑、摄影等所有艺术创作领域。五年合作期内,双方将以蓬皮杜艺术中心馆藏,和中国现当代艺术发展史各时期代表作为主体,在两地全面呈现20至21世纪各阶段,世界现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
“国外大的艺术机构如何与我们嫁接,如何更好地与国际接轨,推动艺术品交易,这是一次非常好的探索和尝试,”陈澄泉说。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