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拐浪头”到“夸模子”,2018年第一季度,长寿路街道长寿新村第四居民区,成功创成“无违建”居民区,在这个过程中做到了无一户暴力拒拆、无一例上访事件、无一起负面舆情。验收通过的那一天,居委副书记肖萍终于松了一口气,“几个月前,说我们能够创建成功,居民都觉得阿拉居委会在‘拐浪头’,现在居民夸我们个个是‘模子’。”
长四居民区由8个自然小区构成,有15幢高层、7幢多层,2466户居民,每个小区情况各不相同。
居委就10个人,这么复杂的局面,“无违建居村”能创建成功吗?他们是怎么通过验收还收获居民称赞的呢?
我们有强大的后援团
创建工作居委要冲在前面,但只靠居委肯定搞不定,怎么办?——借力
创建的第一步是排摸违建底数和宣传动员,居委干部除了自己披挂上阵,还全面发动社区党员加入创建队伍,大家轮流上岗,逐幢排摸,不留死角。
还建立起巡逻机制,组织各块块长、楼组长、志愿者共同参与,增加对新增违建的敏感度,做到第一时间发现并上报处置,将新增违建扼杀在萌芽中。
后援团还不止小区居民,对违法建筑处理过程中遇到的疑问、难点,居委会和街道管理办及相关部门通过“长寿无违创居村创建动态群”无障碍、零时差一起分析问题、破解难题。
每天从早到晚,长四居委会干部的微信都被它的海量信息长期置顶,戏称这个群是‘置顶群’,专业、行政力量的支撑“都是我们强大的后援团”
20年生活习惯一朝改
拆违难点如何攻克? “拆违难,不在于拆掉违章,而在于拆违能不拆心!”
——长寿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陈庆年
天井封门遇阻
创建工作中碰到的最困难之处是居民对天井封门不理解。觉得自家天井无加高、无扩建、无扰民、无投诉,也不存在经营性质,不影响任何业主,也不占用公共通道,完全没必要封。20多年居住在此,一楼居民都已经习惯了这种“走后门”的出行方式。
居委干部上门走访告知不允许天井开门时,接连几次被居民指责,甚至难以进门,居委会干部没有气馁,而是联合楼组长、党员骨干轮流坚持上门说服,把政策向群众说清楚、讲明白,让居民意识到拆违是必然的趋势,同意配合整改。
沿街违建商铺情况复杂
长四居民区毗邻澳门路,沿街面上多家商铺或商住楼有外扩行为,有的产权复杂、有的经过多手转租、有的已存在十年以上。“商户老板不管,来管我们平民百姓!”居民对此心有疑虑。
对此,街道管理办牵头公安、工商等部门与居委一起上门对外扩违建当事人逐一告知,开具责令整改告知书。
通过反复讲政策、做工作,10余家商户全部在规定时间内自行整改。
在统一使用无烟设施等“四控四统一”的基础上,加大环境保洁力度,使长四居民区周边环境得到极大提升。
通过沿街商铺的违章拆除,小区内的拆违工作也更有底气。
从“朝中有人好办事”到“朝中有人身先卒”
创建工作中有苦也有乐,荣联公寓9号楼4楼的3户居民积极配合创建,愿意自行完成拆违,402室的举动带动了隔壁403、404两户。“402室拆完我们从楼下看上来,这个平台确实干净、整洁了,我们两户的违建房倒是有点辣眼睛,也要加快节奏了……”
402主动拆除后
两户业主都是上班族,他们利用双休日马不停蹄的自行拆违,居委也及时进行协调,确保拆违垃圾合法清运。
“打铁还需自身硬”,在推进拆违工作中居委干部、业委会成员、党员干部率先拆除自家违建。
“以前是朝中有人好办实事,现在可是朝中有人身先卒”,“看到了我们拿自己开刀、动真格,一些原本态度强硬、拒不整改的业主也开始动摇,逐渐配合我们开展工作”。居委干部如是说。
“拆违工作只要我们秉一颗公心,有一个标准,用一把尺子,”心往一处向,劲往一处使,就能做到拆违不拆心,封门不封情。”
——长寿路街道办事处主任赵平
从对抗到对话,从对话到参与,从参与到融入,群众的态度是检验工作的最好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