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可穿戴产业是医药产业中可穿戴医疗器械(含技术与系统)部分的简称。根据调研发现,可穿戴产业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商用可穿戴设备,此类设备通过读取人体运动和体征信息,来起到辅助健康的作用,这类产业目前比较成熟,代表产品有小米手环和苹果的AppleWatch。第二类是医疗可穿戴设备,作为区别,此类可穿戴设备特指医疗设备,包括达到医疗参考标准的心电监测仪、血糖仪等。
调研显示,目前第一类可穿戴设备已经进入红海市场,低价竞争、产品同质化导致利润微薄。但第二类可穿戴设备则由于技术含量较高,国家监管较严,在全民重视健康、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进程中,将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权威机构IDC的数据显示,预计2018年我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400亿元左右,其中可移动的医疗健康市场规模将达到184.3亿元。可见,移动医疗健康市场中的诊疗服务平台、健康管理等细分领域,将存在大量的市场空间。
医疗可穿戴产品市场潜力巨大
工信部印发《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体系,其中健康管理类可穿戴设备、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自助式健康检测设备、智能养老监护设备、家庭服务机器人是智能健康养老服务产品供给工程的重点。
目前,大型消费类电子厂商、医疗背景的厂商和互联网背景的厂商等多元参与者正在进入这片蓝海。尽管产业发展远未成熟,但市场竞争已非常激烈。
可穿戴设备的核心技术之一,就是产品中的芯片,这就意味着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可穿戴产业的发展。从2014年起,包括高通、联发科、博通等在内的国际半导体公司也紧跟时代步伐,针对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相继推出了自己公司的可穿戴方案。
在互联网和大数据背景下,医疗健康为智能可穿戴产业的发展打开缺口。特别是随着医疗大数据的崛起,可穿戴设备成了医疗大数据的重要数据来源和应用场景。现在主流的可穿戴式健康监测设备,都是设备终端只用来做传感监测,然后通过蓝牙将数据传输到服务器端,就会收集到每个不同的个体的数据而整合成为一个大型的数据库。这就是这几年倍受欢迎的“大数据”概念。用户可通过访问网站或者手机应用来访问数据以及获得相应的分析及建议。
调研发现,现阶段健康医疗类穿戴智能设备还处于探索与起步阶段,所有的产业链以及商业模式还是不够成熟,没有真正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刚需产品,存在需求不明确、技术不成熟、法规不完善三大问题,短期这些问题难以突破和解决。
浦东产业规模较小但已形成特色
浦东医疗可穿戴产业的参与者既有微创医疗这样的规模企业,也有不少的小企业。但从整体来看,浦东这一产业目前以初创型企业为主,业内企业总体数量还不是很多。
浦东医疗可穿戴产业的很多企业初步有了面向市场的产品或服务,但技术还在不断的完善中,产业化水平还不高,技术成熟性、稳定性存在提升空间,很多企业的产品目前都是第一代产品,第二、三代产品的开发还在进行中,从技术成熟性角度来看,和世界一流产品还有一定差距。
但是,调研发现,目前产业的整体发展阶段与国内外基本同步,不存在代差。浦东的企业在部分领域如云端大数据处理及算法机制、AI人工智能等方面,已经处在了国际国内领先水平。
浦东医疗可穿戴企业对技术研发舍得投入,相较于“硬实力”(如设备制造)的打造,新区医疗可穿戴企业更重视“软实力”(如核心技术开发、算法和人工智能、系统集成)等。随着近年来持续加大产业投入,不断夯实产业技术创新、不断优化环境,医疗可穿戴产业发展前景将越发明朗。
浦东发展医疗可穿戴产业具备优势
新区具备发展医疗可穿戴企业的人才和产业基础。医疗可穿戴产业涉及芯片、医药卫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浦东的软件技术已有一定的产业基础,离硬件制造的产业链发达地区深圳较远,从发展产业上浦东更适合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的软件技术的应用。
上海的本地需求将为新区医疗可穿戴行业发展提供机会,可穿戴医疗健康设备的需求将最先在上海等发达地区产生。同时,上海居民老龄化现象严重,医疗资源相对紧张,政府的医疗投入负担较重,合理引入移动医疗、智慧医疗技术,借助可穿戴设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不仅能提高上海居民的医疗质量和满意度,提高居民的幸福感,也能大大提高医疗机构的诊疗效率,降低人均医疗成本。
从技术发展来看,浦东应充分发挥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产业优势,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推动医疗可穿戴产业革新。从示范应用来看,现阶段整个产业链跟医院之间的合作比较少。浦东应加强医院、数据、设备三者的结合,充分体现出大数据与可穿戴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