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由杨海燕老师、郑新华博士等专家指导的课例精修坊活动在二署建平实验小学举行。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安排井然有序,在3个半小时的活动时间中,让我们对什么是课例研究,如何开展课例研究有了深刻的认识。
一、多角度了解课例研修
过去对于课例研修,很多时候停留在个人对于教学的反思、改进,立足点在教师身上,而通过郑新华博士《基于课堂观察的课例研究》这一讲座,我深刻认识到课例研究的观察对象、立足点都应该在学生身上。以学定教,才能让学习真正的发生,让课堂真正的有效。《雁》一课的课例研究,虽然不是同一学段,也不是同一学科,但对于教学目标的几次改进给我启示很大,教学目标需要基于课程标准,但更要贴合学生实际,精细化地设计和制定目标,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
杨海燕老师关于本次课例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分析,通过直观的图表介绍了课例研究的主要步骤,让我们对课例研究如何开展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对于本次周长课例研究技术路线分析,用思维导图展开,每一个步骤所对应需要完成的工作都一一罗列,如何开展一目了然。
二、全方位的充分准备
虽然是第一次活动,但活动内容不仅仅是初步了解课例研究,讨论如何开展活动,更有部分老师对本次课例研究做了全方位的充分准备,为我们能在下一阶段扎实有效地推进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晓叶老师《多视角看周长教学》讲座,让我们初中数学、台湾教学和学习共同体的不同视角,更全面的了解了周长教学,特别是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模型介绍,并把前测题对应讲解呈现,跟让我们对认真目标分类有了深刻的理解。我们平时对于课堂练习和测试题往往是凭经验设计,会注重由易到难和不同类型,而必要的理论支撑,能让我们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如何做得更好。
随后樊睿媛老师对于《几何小实践》的单元分析,让我们对整个单元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周长》这一教学内容在单元中甚至整个小学阶段的地位和意义也更加明确。朱萍老师对于周长教学前测题设计介绍,让我们了解到前测题是紧紧抓住周长概念本质的。邱晴老师的测试结果分析精细到了每一题的错误率百分比和典型错误分析,为我们后续修改前测题,更根据可能存在的问题设计相对应的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代静老师和朱萍老师研究课教学设计介绍,让我们对两个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从整体到局部,每个环节都做了精心的充分准备,相信之后的课例研究活动一定会非常顺利和成功,也会让我收获许多。
三、全员参与的头脑风暴分享
最后开展的头脑风暴讨论,大家都积极地各抒己见,思维碰撞的火花不时闪现。对于前测题的设计讨论非常深入,由于测试对象由已经完成周长教学的四年级学生转换为未学习相关内容的三年级学生,大家就题目设计的层次性和难度上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相信修改后的前测题能更有效地反应出学生对于周长这一概念所存在的问题,而我们也能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设计,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帮助学生学得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