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国界的数学研讨:数学“中国风”——我校青年数学教师陈清清和朱振环参加中英数学教学交流项目
2018-3-7 0:00:00发布82次查看
2018年初,我校青年教师陈清清和朱振环作为中英数学教师交流项目组的成员全程参与了中英数学教师交流。在前期选拔过程中,经过几轮激烈角逐,陈清清和朱振环老师凭借扎实的教学功底和丰富的课堂感染力成功入选。
本次第二批交流项目于1月14日正式启动。来自上海的36名数学老师在英国开展了为期两周的数学交流活动。交流过程中,他们与当地教师一起按各学校的规定开展数学教学工作。
根据安排,陈清清老师来到位于英国小城shewberry的oakmeadow primary school交流。该校是一所拥有400多学生、18位教师和20位助教的中大型公立学校,主要以英国本地学生为主,小学与幼儿园教育衔接紧密。朱振环老师在英国西南部的美丽港口城市torquay的waberry church of england academy交流。该校主要以英国本地学生为主,鲜有外来移民学生,且拥有从幼儿园到初中预备班的完整的基础教育体系,属于一所中大型的公立学校。
行前,陈老师和朱老师从课件设计、活动准备、课业练习等方面进行了充分准备。交流初期,她们首先到英国学生的课堂听课,了解学生知识体系结构、课堂习惯等,并根据听课情况对教案和课件进行了一定修改。随后的交流中,陈老师为英国学生讲授了“乘法”部分的内容,朱老师为英国学生讲授了“分数”的内容。随着教学计划的不断深入,学生们逐渐适应起课堂上的这股“中国风”,课程开展日趋顺利,师生互动更加频繁,教学目标圆满完成。
陈老师和朱老师都积极参加了英国教学课堂的公开课和教研活动,向来自英国各学校的二百余位数学教师进行了课程展示。陈老师和朱老师把上海数学教学的“小步子”原汁原味地带到了英国,使英国老师深受启发。同时,英国的优秀的学校文化、数学学具等也随同两位优秀的交流老师一起回到了我们华外实验的学校里、课堂中。
在谈到此次交流的体会时,陈老师和朱老师感受颇深。
陈清清老师说,在数学课程方面,比较去年的中英交流情况,英国在全国统一的教学内容范围内,正迈着“稳步”建立自己的教学系统。无论从中国数学概念的翻译引进,还是学习中国课堂的知识建构以及教学过程的推进,英国老师正“有模有样”地学习了起来,并尝试把“实物学具”和“抽象概念”结合起来,正在逐渐形成一套具有英式数学的教学模式。虽然两国距离遥远,语言文化迥异,但是对于孩子的爱却是共通的。这有意义的交流工作,感受到不同文化,有机会学习他人之长,也让她受益匪浅。
朱振环老师觉得中英教学的差异在四个方面:第一,小步子vs大跨步。我们中国的数学教学很注重层层递进,步子很小,但挖的很深;英国的教学是大而空,跨度大,不深入。第二,大纲领vs无组织。我们有教学大纲,有教研组和备课组带着我们一起前进,组织给我们指引了前进的方向,旗帜在哪里,跟着旗帜走就可以了。而英国的教学是每个教师各成一套体系,各个城市教材不同,各个学校教材不同。第三,专职教师vs全科教师。我们是每个老师只任教一门学科,任教不同的年级;他们是每个老师只任教一个年级,任教所有学科。第四是:教书vs育人。我们中国的教师更加注重的是教书,也就是所谓的教知识,而英国老师更注重育人,培养绅士。两国的共同点是,教师压力都很大,原来教师压力大是国际性的!
普陀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