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企业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先锋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主力军。2018年度上海市三批高新技术企业名单日前已全部结束公示,我区共有315家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同比增长34%,其中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16家,同比增长83.1%。目前,我区拥有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772家,同比增长28.24%;去年净增170家,同比增长104.8%,高于全市增长率。持续有效的培育措施和一流的创新环境,让高新技术企业成为g60科创走廊高质量发展的主导力量。
认定数获突破 研发造福社会
高新技术企业的规模数量和发展水平,体现了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质量和竞争力。我区自建设g60科创走廊以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数连年取得突破。2016年,我区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82家,其中新认定91家。2017年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35家,同比增长29.1%;其中新认定118家,同比增长30%。到了2018年,我区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15家,认定数位列全市第三。
在全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上,2016年支出41.17亿元,占gdp比重为3.70%;2017年支出约49.09亿元,占gdp比重为4.18%,其中企业r&d经费投入达41.68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0.3%,占全社会r&d经费投入总量的
84.9%,高新技术企业贡献突出。
在2018年度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中,科技园区也成绩不俗。其中,临港松江科技城就有创司杰、极臻三维、韵申新能源等20家企业获批,至此,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首次破百,达到了102家。
在松江这片科创沃土上,高新技术企业队伍不断壮大的同时,也用自己的研发成果造福社会。上海方心制药科技有限公司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作为一家集研发、生产于一体的民营实体型科技医药企业,主要以现代医学理论和生物技术进行中药临床经验处方药研发生产,公司具有国内独创的中药临床经验,处方药转化的制作、标准制定、化验检测及专用设备使用的专有技术,产品为国内首创。拥有国家新药证书1项、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8项的方心制药近三年累计投入研发费用417.6万元,为生物医药领域的技术革新作出了贡献,也代表了松江在该领域的较高水平。
四大工程发力 企业跨过门槛
企业抢抓机遇,配套政策也要“给力”。从2016年的182家到2018年的315家,喜人成绩如何取得?企业在从小到大的发展中,又如何跨过重重门槛,迈入高新技术企业的行列?区科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围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中注重企业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情况以及创新研发氛围和实力等指标,区科委通过实施“四大工程”持续发力,为企业扫除发展障碍。
企业核心自主专利的数量对于申请高新技术企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为此,区科委首先大面积启动“专利清零”行动计划。
2018年初开始,区科委明确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享受研发费加计扣除企业、各类创新载体中的科技企业为“专利清零”重点对象,运用政策杠杆帮助企业尽快摘掉“零专利”的帽子,顺利迈过这一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硬门槛”。根据相关统计,目前已有100余家企业首次进行专利申请或首次获得专利授权,“专利清零”成效正在逐步显现。
大范围推动高新技术成果项目转化是另一项重要措施。通过积极统筹和整合各方资源,区科委2018年已培训企业近400家。“在培训中,尤其注重对培育企业的实地调研,指导申请书的撰写和相关材料的提供。”区科委相关负责人指出,系统的培训对推动高新技术成果项目转化效果明显,截至目前我区已受理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76项,其中市科委认定45项。上海宏力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配电网智能开关”项目获评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自主创新十强”,另有6个项目入围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百佳”,区科委还荣获了2018年度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工作先进集体。“同时,我们还组织开展了2018年‘创业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报名参赛企业375家,同比增长33.9%,立项99家,同比增长33.8%,扶持资金1960万元,创历年新高。”区科委相关负责人说。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技术创新,但是单个企业的技术创新已不足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高新技术企业的集群式创新已成为技术创新的成功模式。因此,近年来区科委加快创新集群培育。国家工业互联网领域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火炬洞泾人工智能特色产业基地、国家商用密码(上海)产业基地、上海市生物医药制造业基地……目前,我区已拥有多个知识产权密集型创新集群。“通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引入行业龙头企业,以创新集群引领产业集群,从而形成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的源动力。”区科委相关负责人说。
在推动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过程中,区科委还主动创新工作方法,实施“小升高”工程,即把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升级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是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源泉,它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技创新基础,也有了一定的技术成果,只要我们适时‘拉一把’,就能满足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标准。”区科委相关负责人说,要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的提升,必须从科技型中小企业这个源头抓起,“为了建立2018年度松江区‘小升高’后备库,我们实行了‘三步走’措施,第一步筛选至少已具有1项发明或5项实用新型专利的企业,第二步梳理近三年获各类科技项目立项及资金扶持的企业,第三步进一步筛选符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接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的企业。”通过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库、实行街镇联动、开展精准服务等措施,区科委已帮助我区首批361家“小升高”后备库科技型中小企业中的115家通过了2018年度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占比达31.9%。
创新源泉涌流
厚植科创沃土
科创实力不断增强、科创成果不断涌现、智慧能级不断提升……随着g60科创走廊的发展,松江创新环境日益优化,创新主体实力持续增强,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的不断增长奠定了基础。
以分析技术产业为例,我区去年3月发布了《松江区关于支持g60科创走廊分析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意见》,成为全区首个细分产业领域专项政策。区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意见》聚焦“支持分析技术产业研究院建设、提升研发能力,以及支持分析技术产业集群建设、加速成果落地”两大方面,进一步优化了我区分析技术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环境。与此同时,我区还编制了《产业创新集群试点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知识产权战略相关资助资金的实施细则》等系列配套政策。
在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关键时刻,区科委大力开展了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工程。去年全区共有12家实施期满的科技小巨人企业通过验收,获市、区两级扶持资金2780万元。全年新申报72家,立项15家(其中认定型7家、培育型8家),同比增长66.7%。
此外,加快松江大学城双创集聚区建设、打造众创空间品牌、建设g60脑智科创基地……聚焦搭建创新平台、积极引导工作站加大科研投入等一系列措施,我区创新成果水平始终保持在全市前列。“在g60科创走廊的影响带动下,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和集群创新正在稳步实现,这将为提升区域整体创新环境打下坚实基础。”区科委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