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起,港沿镇同滧村积极贯彻落实区、镇两级关于加快推进消除黑臭和劣Ⅴ类水体工作的要求,发挥民间力量,以“村民唱主角”的方式治水清河,成为全区扫“黑”除“劣”的样板,全区黑臭水体整治现场会也在该村举行。如今,同滧村44条黑臭及劣Ⅴ类河道全部完成整治,而一场“成果保卫战”又已打响。这一次,主题依旧是“村民自治”。 护河志愿者曾是河坡私搭户 今年67岁的唐惠丽是同滧村村民,家住北临北沿公路的“2队施志明东沟”东河沿。新年伊始,她在村里找了一份兼职——村巡河管河志愿服务队志愿者。每周三上午,唐惠丽穿上绿色志愿者马甲,和另外几名志愿者一起,对责任河开展巡查。 每到一处沟河,志愿者们便停下脚步,仔细查看河道内有无垃圾、河坡是否存在坍塌、河边乱堆乱种有无回潮,发现问题一一记录。“我们的包干区涉及8个生产队、沟河近万米,巡查一遍要花上一上午。”尽管巡查全程靠走,可唐惠丽等却不觉辛苦,表示很值得,“年轻时的小清河又回来了,心里特别开心,可不能再让臭水沟回来了!” 弯腰捡拾河坡上的零星垃圾、眺望河道是否因出现坍塌而不够笔直……看着唐惠丽“守护”河道的认真样,很难让人联想到,她曾经也是河边私搭户中的一员。 翻看“2队施志明东沟”去年整治前的照片,当时唐惠丽家的鸡棚、鸭棚已从沟边搭到了沟里,有4个棚,沟坡整个被覆盖“消失”。有类似私搭的村民在民沟两岸不在少数,导致仅有310米长的民沟却一眼望不到头,河水呈黑褐色,河床几近干涸。 当初村干部找到唐惠丽,告知要给鸡鸭“挪个窝”,唐惠丽和老伴心里也犯过嘀咕:“又没影响他人,干嘛要搬!”后来,夫妻俩看其他村民为了治理黑臭河道纷纷“动了起来”,觉得不能拖了后腿,便也在村干部们的帮助下完成了鸡鸭棚的“搬迁”。 回头再看“搬迁”这件事,唐惠丽直言“搬得值”。鸡棚、鸭棚、柴草堆全部去到该去的地方,阻水涵洞被石板桥取代,水活了,清清沟河回来了。“都不记得有多少年没看到这条沟这么清爽了。”唐惠丽感慨道。 “不想再见黑臭河”的想法,让唐惠丽在今年初加入巡河管河志愿服务队的同时,还在《同滧村村民爱河护河承诺书》上签了字,郑重承诺:不向河道内排放污水、倾倒垃圾;不在河道岸坡1米范围内搭建违章建筑、堆放杂物、养殖家禽、乱垦乱植;不损坏河道两岸树木、花草等绿化;不非法侵占水域、破坏阻塞河道;不在河道两岸非法取土、开挖;对破坏河道环境卫生、损毁河道公共设施的现象和行为进行劝阻、举报。 “今后破坏河道环境的事,我可不会再干了。”唐惠丽笑言。 河道“长治久安” 村民要唱主角 在同滧村,像唐惠丽这样临河而居的村民目前已全部在《同滧村村民爱河护河承诺书》上签了字。“通过参与去年下半年的治河行动,村民们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也都愿意为守护清清河道尽一份力。”同滧村支部书记、村主任陈丽花说。 把黑臭河道变清,只需要短短数月,可要让这份“清爽”长久保持,必须抓好长效管理。为此,同滧村在新年伊始便制定实施“4+1”水环境治理长效机制,通过构建四级自治网络,建立一项激励保障机制,全力保障全村河道“碧水清波”。 所谓四级自治网络,即划分责任片区,压实村两委班子管河治河责任;建立“网格化”日常保洁网络,规范河道保洁员日常工作;组建村巡河管河志愿服务队,组织引导党员、村民代表、妇女代表等参与河道日常管护;发动河道两侧农户自愿签订承诺书、认领宅边责任河,实现“宅河跟户走”。 “四级自治网络能否发挥作用,关键还要看村民能否‘从我做起’。”陈丽花表示,唯有村民们真正履行爱河护河承诺,从源头“截污”,才能发挥长效管理机制应有的作用,实现多级联动,无缝护河,“未来,我们将尝试以‘公示’等方式,对村民履行承诺情况实施监督,确保河道得到‘长治久安’。” 为了让四级自治网络更好运作,同滧村还建立了一项配套激励保障机制,对在护河中表现出色的村班子成员、河道保洁员、河道志愿者、村民等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记者还了解到,港沿镇存在的117条黑臭河道、795条劣Ⅴ类河道已全部完成整治。目前,该镇通过推广同滧村“4+1”水环境治理长效机制、开展“五美”(即水美、坡美、岸美、人美、生态美)河道创建等举措,确保“黑臭”不反弹不回潮。同时,港沿镇还从镇机关、事业单位、社工及村居后备干部中招募了一批青年志愿者,组建港沿镇青年护河行动队,走村入户,宣传“自己的河道自己护,自己的河道自己管”理念,让爱河护河成为全民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