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软件产业还有哪些转型代码
2019-1-24 9:16:52发布48次查看
浦东已吹响软件产业转型升级的号角 资料图
不久前,上海浦东软件园三林园正式开园。该园区被列入上海市重大产业项目,也将成为上海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新的产业基地及集聚区。作为国内软件产业最早兴起与成型的地区之一,浦东近几年来多少显得有些后劲不足。因此,新园区的更大意义在于吹响了浦东软件产业转型升级的号角。
曾经的辉煌与后继不足
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领域,浦东拥有着一系列“过去”的辉煌:从当时全国唯一的中国软件名城示范区,到“国家电子商务综合创新实践区”“上海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上海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实践区”“上海市云计算应用示范区”“上海市物联网产业基地”等一大批头衔,都显示这里有过数量庞大的软件企业和高速增长时期。
但近些年来,浦东在这一领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困难,后续发展举步维艰。先发优势逐渐减弱,增速有所放缓。2017年虽然新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gdp占比达到近9%,但全年增速仅为12.5%(鼎盛时期曾接近20%),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发展空间饱和与成本上升成为当前发展的重要阻力。
产业融合创新不够,核心竞争力不强。国家、上海市陆续出台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政策及专项资金,各兄弟区及省市也都在大力推产业发展。浦东自2015年扶持政策到期以来,一直未再出台产业政策,对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的催生能力不足,产业融合导向不够明晰,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企业创新融合的意愿和能力。
高端龙头企业较少,行业影响力有限。国内看,北京依托微软、百度,杭州依托阿里,深圳依托腾讯等行业巨头,都实现了快速崛起、迅猛发展。同时,依靠龙头企业的引领辐射作用,带动一批“独角兽”“瞪羚”企业发展,形成梯次有序的产业梯队。而浦东由于缺乏bat级别的龙头企业,对行业发展的影响力有限、引领性不足。
直面挑战与解决之道
今年,浦东将研究并发布一系列产业发展规划计划,培育一批行业“独角兽”企业,举办1-2个有影响力的行业高峰论坛,建设2-3个传统行业的公共服务型平台,凸显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对传统产业的支撑引领、转型推动作用。
深化基础性研究,探索产业发展新方法。建立产业工作网络,积极发展产业联盟,推进产业服务精细化;完善产业统计口径,结合产业地图建设,研究形成重点产业细分领域统计口径,促进产业统计标准化。打造浦东产业品牌,认定一批区级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示范园区、企业,择优推荐市级示范,推动产业发展品牌化。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搭建产业对接平台,围绕重点应用领域定期召开项目对接、技术交流活动,实现产业对接精准化。
瞄准产业链高端,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化整为零,在产业地图规划布局的每一类产业集聚区,预留空间,推动建设软件主题园。如在陆家嘴-唐镇、金桥、张江—康桥、临港等地,重点引进金融大数据、汽车电子、生物医药、工业互联网企业,推动嵌入式、抱团式、集聚式发展。深挖优质资源潜力,发挥好产业大数据对招商引资、产业规划等的重要作用。以银行卡产业园为例,要推动形成金融大数据分析企业的集聚,变数据后台为前台资源,变封闭数据为开放应用。加快引进高端机构,依托张江科学城、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建设,加快以微软实验室(iot+ai)为代表的的全球创新技术资源引进,建设以“技术创新+应用体验”为核心的新一代软件信息服务业发展高地。
聚焦关键性项目,实现产业发展新突破。梳理完善政策体系,力争启动新一轮软件信息服务业政策制定,加大对人才与重点企业引进、技术创新、产业融合、应用推进的支持力度。联动推进优势产业,如生物医药、集成电路设计、智能制造等,做好信息技术支撑,配合做好集成电路设计园、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等重点项目推进。
推动贡献度提升,赋能产业融合新生态。全面推动软件信息服务业向各行业领域“赋能”,按照“需求牵引、技术支持”的工作思路,围绕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汽车电子等重点领域,实现软件产业对重点产业的嵌入式支撑,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