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苏州河(真北路-蕰藻浜)堤防达标及底泥疏浚工程正式动工,标志着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四期工程全面启动。按照“苏四期”工程总体方案,本市将通过污染治理、防汛安全、两岸整治三方面共14项任务,到2020年力争全面消除劣v类水体、干流堤防工程全面达标、航运功能得到优化、生态景观廊道基本建成;力争把苏州河打造成“城市项链、发展名片、游憩宝地”。
苏州河全流域综合治理步入新阶段,有哪些亮点和创新点?如何契合城市定位和市民游客期待?记者探访工程现场,揭秘这项总投资超250亿元的民生工程。
骨干项目计划工期两年,涉及五区
在老真北路26号附近的苏州河岸施工现场,工人们热火朝天地忙碌着。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四期工程是上海“十三五”时期最重要的水环境整治工程。中游的苏州河堤防达标及底泥疏浚工程是“苏四期”的骨干子项,东起真北路桥,西至蕰藻浜,包括30.11公里堤防达标改造和约172万立方米河道底泥疏浚,计划到2020年完成。施工段涉及约22.15公里干流河道,流经长宁、普陀、闵行、青浦和嘉定五区;底泥疏浚计划于2019年上半年开工建设,2020年年底前全面完成。
近两年,随着水环境整治深入推进,苏州河干流已全面达到v类水质,支流劣v类水体占比从2017年的68%下降至目前的20.6%。“苏四期”将全线同时动工建设;在防汛和两岸整治方面,将首先建好河道防汛墙,再疏浚底泥,并同步建设岸边生态廊道及贯通河岸。
苏州河沿线分三段设计不同“妆容”
过去,苏州河防汛堤都是“一墙到顶”,外表较暗淡,观感欠佳。“苏四期”堤防达标工程将不仅优化河堤结构,还与两岸整治结合,分段设计,提升颜值,打造“绿色堤防”。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堤防所所长叶茂盛介绍,“苏四期”工程防汛墙安全标高将从原来五十年一遇的4.5-4.8米提至百年一遇的5.2米;采用新工艺——建造总共8公里长的装配式防汛墙,控制河堤沉降、错缝和止水等问题。
苏州河部分条段岸边空间狭窄,施工难度不小。在部分岸段,技术人员采用分级组合式防汛墙——第一级防汛墙4米高,在此基础上建造第二级1.2米高的防汛墙,而一、二级防汛墙之间可根据地势,做成亲水平台、生态空间等,形成“缓坡入水”之势。“未来,苏州河两岸外环以外将建生态廊道,外环以内将实施贯通工程,组合式防汛墙较有弹性,避免反复施工。”
为改变千篇一律的“呆板印象”,堤墙还采用“造型混凝土模板”,整体浇筑,纹路美观,耐久性强;部分条段采用生态框格,透水透气适合植物生长,成为“会呼吸的墙”。市水务局堤防处建设科副科长顾玮介绍,“苏四期”工程将根据苏州河沿线不同风貌,自东向西分为城市记忆段(真北路-嘉闵高架)、亲水宜居段(嘉闵高架-g15沈海高速)和郊野风光段,融入区域海派文化和水文化,不同岸段各具特色。
建设生态廊道共享两岸空间
按照“苏四期”工程总体方案,2020年底前,苏州河闵行段、青浦段和嘉定段两岸各50米将建设生态廊道;苏州河北岸普陀段(真北路-千阳路)、苏州河南岸长宁段(江苏路桥桥墩东侧-外环线)和苏州河两岸静安段将全部贯通,还河于民、还岸线于民、还景于民。
长宁区建设交通管理委副主任吴道群介绍,苏州河南岸长宁段贯通工程共11公里,2017年先期贯通双流路-中山公园三号口沿线3.7公里示范段;2018年从中山公园三号口向东延伸至江苏路曹杨路桥1.9公里,目前工程已完成一半,预计2019年上半年贯通;剩下的5.4公里将结合北横通道建设逐步贯通,在2020年底前完工。
“在建的1.9公里将穿过三个小区、华东政法大学和万航渡路市政道路,之前已办理了17项审批手续。”长宁区建设交通管理委交通科科长陈慧感慨,工程最棘手的难点在于河岸离居民区太近,经过大半年的反复沟通、协商,居民都同意“共享”河边空间。
陈慧介绍,经过居民区的部分会增设栏杆隔开,保障小区安全,栏杆上加装刷卡门禁,方便居民进出;而栏杆有多种形式,提高景观性;步道沿线设置摄像头,与公安联网;贯通空间将按景观道路开展保洁和绿化景观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