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杨浦”的故事:“搬进工人新村就像做梦一样”
2018-11-22 10:30:54发布61次查看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杨浦城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以“二万户”为代表的旧区改造,更是值得浓墨重书的一笔。杨浦曾是上海工人最集中的区域。因此,在 1952 年掀起的一场大规模建造工人新村的热潮中,杨浦走在了全市前列。
时过境迁,往事待追忆。杨浦区委党史研究室、区地方志办公室,联合区相关部门、街道编著《杨浦工人新村》一书。通过对工人新村的居民和管理者进行采访,收集知情者、亲历者的点点滴滴,留下了往事的痕迹。
“心里想想激动呀,觉也睡不着了。孩子们开心得在厨房里打滚,当时觉得当工人真好。”严瑞康家里能分到工人新村的“洋房”,是连做梦都没想到的、天大的喜事。“住进新房的那几天我干活特别有劲,连做梦都会笑,逢人就说赶上好时候了。”
进厂不久分到了“洋房”
1952 年,严瑞康进入新沪钢铁厂工作,很快厂里传来了好消息。听说政府分下来一批新房,住房困难的职工可申请分房,他就去登记了。“那时借的是私房,矮小又破旧,伸手够得到屋顶,门都关不上,露出很大一个缝。雨天漏雨,冬天西北风呼呼响。我和母亲、祖母还有妹妹以及两个孩子四代人就住在这借来的小破屋里,日子相当苦。”
当时,能住进工人新村的大多是劳动模范,但也有一部分住房困难户。严瑞康记得厂里派来一位分房调查组的王启云同志,调查下来其住房确实很困难,便向厂里回复,批准了他的住房申请。
严瑞康说:“那天厂里派卡车接我们到鞍山新村看新房,心里说不出的高兴,因为我到厂还不到两年,国家就能分给我这么大的房子。”那个年代国家特别重视棉纺厂和钢铁厂,特地建造“二万户”工人新村。工人分到房子没有后顾之忧了,就一心扑在工作上:“我们只知道努力工作,加紧生产,创造更多财富,使更多的工人兄弟能住进‘新洋房’”。
拎包入住的工人之家
搬进工人新村,严瑞康的孩子们兴奋不已,当时楼上是木地板、楼下是水泥地,走到厨房,地上光滑得很,孩子们把厨房当成了房间,坐在地上开心得不得了。
“我们隔壁的鞍山一村 23 号是属于印刷厂系统的,25 号是属于上海电焊机厂的。我们 24 号 10 户是新沪钢铁厂的职工和家属。24 号旁边有两座花园,楼上楼下、前后楼的小孩都到那里玩。当时‘二万户’房子的样式是统一的,有的小孩子走出门再回来就找不到自己的家了,真是有意思。”
稍大点的房间中间用木板又隔成两间,小小房间成了“三居室”,供祖孙四代居住。“新房子倒不需要装修,搬进去就能住,每家人家东西几乎统一模式,没有什么特别的家具。那时也不追求什么,已经觉得很好了,尤其对我来说,搬家前后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呀!”
过上好日子不忘忆苦思甜
“小区里搞卫生,只要喊一声‘大扫除喽’,新村里所有人都会出来,拿着自家的清洁工具,大人小孩一起动手。”
“搬进鞍山一村后,我每天上班做工,老婆负责照顾老人孩子,随着家里人口增多,开支增加,生活也变得拮据了一些,每月 50-60 元的工资只能勉强维持基本开支。”1956 年,严瑞康听说上海医疗机械厂在打虎山路招工,就动员老婆去试试,夫妻俩都有工作后,家里的日子也就稍微好一点了。回想过去的生活,虽然辛苦,但是非常知足,严瑞康一家吃苦耐劳,每天都过得很充实。
他说,那时物资紧张,家里除基本生活必需品外,其他的就少买一点。每家每户都要凭票买东西,还要排队,尤其是过年买年货。下午 3、4 点去排,排在后面的还买不到。夏天没有电风扇,都跑外面乘凉,孩子们在外面睡觉,大人给摇扇子,门也不关。“那个时候不装防盗门也不会有人偷窃。”
“从‘二万户’搬走有 30 多年了,想想过去,比比现在,真使我感动得说不出话来。”严瑞康经常教育他的孩子们,现在的好生活来之不易,忆苦思甜,才会更懂得珍惜。
严瑞康口述陈华莉整理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