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作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首任总裁,您有运作12届艺术节的丰富经验。在您看来,上海国际艺术节是谁的“菜”?
陈圣来(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主任):我们曾经总结过上海国际艺术节的5个定位:群众性、国际性、经典性、创新性和包容性。群众性和包容性的定位最契合这个问题的答案。艺术节应该是人民大众的节日,是全民广泛参与的,而非小众的。要让它真正成为一个人人都关注、都参与的节日,需要多元文化。每个受众都站在不同的审美台阶上,艺术节就要满足不同台阶的审美需求,不能只提供高层台阶上的人喜欢的节目。这对艺术节的举办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2004年艺术节期间的一个周末,我去大剧院聆听马友友的演奏,天籁之音,沁人心脾。因为工作需要,听到一半我又驱车到虹口足球场,那里正在上演s.h.e的演唱会。几万人的场馆内,层层声浪振聋发聩,满场子的歌声、呐喊,荧光棒舞动。那一瞬间,我深深感动。这就是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魅力,既有阳春白雪,又有青春活力,如果上海每个周末都有这样的“节日”该多好!
记者:从1999年至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已经成功举办了20届。这20年来,它的受众有什么变化?
陈圣来:受众的群体在扩大,素质在进步。
记得2004年,我邀请萨尔茨堡莫扎特管弦乐团来沪参加艺术节。观众过分热情,在每个段落之间都拼命鼓掌。当时我特别难为情,只能让人在大屏幕上打上字幕:段落之间,请勿鼓掌。那时候大家欣赏交响乐的热情是有了,但是水平和文明程度还不够。
五年后的2009年,来沪演出的芝加哥交响乐团华裔中提琴手张立国向市长致信,称赞观众的素质之高,从头至尾鸦雀无声,音乐减弱处连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见,他为上海感到骄傲。
就是说,由于长时间春风化雨的滋润,对这些一流的艺术,我们从最开始的茫然,慢慢接受、欣赏了,并且是文明地、有品位地欣赏,这就是一种进步。
记者:上海国际艺术节要进一步扩大它的影响力,还应该在哪些方面有所发力?
陈圣来:很早之前我们就发现,艺术节对于许多学生,尤其是大学生来说始终是若即若离的。艺术节应该亲近这些有文化的年轻人。
另外,艺术节不应该成为一个大会演,而应该是艺术在一个阶段里的试验田。这需要一些商业上的让步,一个项目、一台节目,明明不赚钱,还是坚持去做。世界上一些地方还有边缘艺术节,他们把它叫作“艺穗节”,就是拾起艺术市场上那些别人掉落的“麦穗”。爱丁堡边缘艺术节就是这样,一些没能入选的节目,就在场外废弃的舞台上演出,后来慢慢形成一个习惯、一种氛围,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青年艺术家被吸引到这里来,结果“影子比人大”,其影响力不亚于艺术节本身。这就是艺术节的一种辐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