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松江知多少!松江府城老街巷的前世今生
2018-10-31 5:28:36发布93次查看
江南一带河流密布,旧时房舍、殿宇等多依水而建。历史上的松江府城城垣谯楼,街巷通衢,店铺庙宇,茅屋民舍,小桥流水,呈现一派古城集市和水乡小镇的风貌。
清康熙《松江府志》记载旧城内外有小街巷85条。及至抗日战争前夕,小街小巷已达到 108条。解放后,部分街巷拓宽成为交通干道,有些则成为住宅区街坊道路,还有一些至今仍蜿蜒在旧城内,低调地诉说着城镇的历史。
今天就跟着小编一起游览一下松江的这些小巷,不管是老松江还是新松江,看看你对这些小巷有几分熟悉?
01
府城内
邱家湾
原为南起平桥,北至天主堂这一曲尺弯道,西接娄县街。现东起方塔北路,西至袜子弄,两侧有松江二中、松江五中(今九峰实验学校)。
本为清水一湾,西出大吴桥,东沿今松江二中北垣、东垣,南注入市河,有邱姓大户居此故名。
清末民初,天主教会于此设立教堂,办有光启中学、正心小学等学校。
此是松江最早的天主堂。
另外,旧时门牌为刻字方便,以“介”代“家”者屡见不鲜,全因两字方言谐音所致。
位于北门内通波塘东岸,原名中亭桥巷,又名亭桥巷,俗称袜子弄。明清时松江布袜驰名天下,弄旁袜店作坊林立,故有此称。又因位于北门内,亦称北内路。
1961年改建柏油路面,拓宽为10米,为中山东路北出干道之一,称为“弄”已经名不符实,所以该路长期以北内路流传,现今车站名仍旧沿用,而路牌门址均以俗名为正名,称袜子弄。
明华亭人范濂所著《云间据目抄》上有记载:「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在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郡治即府署所在,郡治西郊也就是说的今天的袜子弄。
府城内中山东路南侧。东起云间路(县府路)北段,西行至土山高墩路。以明清时为府署兵、刑、工三司胥吏官廨所在,此为府前西侧一支故名(东侧一支即东司弄,于云间路改造中已拆平)。
东段多六层公房,间有旧式民宅。西段北向可通中山东路通波塘桥东堍,有中山小学,其内有闻名沪上的最古老建筑——唐代陀罗尼经幢。
位于府城西北隅。北起乐都路阳华桥西堍,沿旧城河残迹逶迤西南行,穿谷阳北路至木行桥,可与潭东街相接,长约1000米,宽3米余。
1975年新开通波塘,填没原护城河西北段而筑,为北门至西门的捷径,路西北侧为谷北小区。原名采花泾,北门外旧时有北花园,因 陆氏(陆机、陆云宅第在采花泾南普照寺)来此采花而得名,亦称北门建新路。
“云间忠魂”吴光田烈士墓位于现东北路段多层公房小区内。
府城内中山中路北侧,东起通波塘,西至谷阳北路。长400米,宽约3米,系居民区干道。路名为景慕德政之意。该路40号系清道光年间江西道御史 钱以同旧宅。
位于中山中路南侧,谷阳南路以东。旧时有石桥一座,桥堍墙上有大佛字碑刻,长1.5米,宽约1米,故名。
民国初筑路拆除该桥。现为居民区通道,形似街坊路,长约150米,宽2米余。
与佛字桥同位谷阳南路以东,在其南端,屈曲走向东南,巷底止于区体育场南侧。长100米许,宽约1.3米,系居民区通道。昔日巷内有花楼得名,又名花陋巷。
府城外
金沙滩
府城外新西门护城河西岸,南自人民河,北抵松汇中路。长约320米,宽1.7~3米不等。相传此处原为东海海滩,沙色金黄,故名。1950年代初,开挖人民河,经金沙滩,曾于其下2米处挖及沙层。
该路北段有一支弄,东西向,长约66米,宽1.5米,系居民区通道,支弄旧称湖桥弄,俗呼胡桥弄,以原瑁湖桥得名,地貌变迁,湖平桥圮,遂成里弄。
府城原西门吊桥东侧,原南起中山中路,现改由黑鱼弄出入,逶迤北走,分两路,一路北行至原县人委办公楼南侧,长120米;一路东北行,长约80米。系居民区小弄, 以路形弯如新月故名。原名钩玉弄,俗名狗肉弄。此名与南市东、西钩玉弄相似,因嫌狗肉之名不雅,而易名 “钩玉”。该弄7号有一门楼与众不同,当地人称该户为经营缸甏陶器的富户。今马路桥西尚有 缸甏巷,或许与此处人家有关。
府城西门吊桥西北,岳庙东侧,南起中山中路,北至黑鱼弄小区南侧围墙。长约150米,宽2.7米,系居民区通道。
原名众安坊,俗称黑鱼弄,相传该弄东侧护城河中有黑鱼精而得名。另一说法称 该弄锐头广尾,形似黑鱼而来。
府城西门外黑鱼弄以西,南起中山中路,北至也庙弄。长约150米,宽3米,居民区干道。该地原有三乘庵,初建于 宋咸淳年间,元代更名为妙严寺,早殁,建国初尚存原寺后和尚墩,广约10亩,高10米许。
1862年太平军曾于此修筑炮台,攻打府城,今俱不存。今定名中山中路196弄,妙严寺之名仅存于近旁一家邮政所,其他别无可寻。
位于府城西门外,南起中山中路,北抵白龙潭故址。宽1.5~3.5米,长约330米,系居民区通道。
明万历年间尚书陆树声年近百龄,有祠坊设于此,故名。1999年旧城改造,北部被拆除,今存路段长180米,北端止于岳阳小学门口。
位于府城西门外,南起中山中路,北行西折,通秀水新路。宽约2米,长约155米,为居民区通道。
以白龙潭南泄河道经此得名。白龙潭故址位于潭东街、潭西街两街相接之处以南,潭广数顷, 相传有白龙蟠伏其中,后开河道四出,并与淀山湖相通,船只来往频繁。
明清时节,每逢端午,潭内龙舟竞渡,十分热闹。时有龙潭八景,今俱废不存。近年新建有龙潭苑小区等,成为旧地名之延续。
位于人民北路东侧,南起斜桥路东段,北至中山二路,长约270米,宽5~6米。原为白龙潭南泄河道,后淤塞成臭水浜,1956年填没,成居民区小弄。
西侧原有17弄南折通斜桥路,长约65米,狭处不足2米,其西行一段旧名官子弄。后于东侧另辟秀水新路,与秀水浜平行,路宽4米,长约290米,南起中山中路松江区工人文化宫侧,平坦整洁,货运车可出入。
位于中山中路南侧,东起长桥街,西至人民南路。长约150米,宽3米余,为居民区通道。因 阔于其他小街而得名。2002年拆除重建,新路长150米,宽4.5米。
位于中山中路南侧,北起中山中路,南抵松汇中路。长约230米,宽5米,为居民区小街。解放前,此处为夜市中心所在,有旅馆、酒馆、戏馆、妓院等。街北原有 长寿桥(以长桥南街东侧长寿寺得名),建于宋建炎年间,俗称长桥,街以桥名。
2000年拆除向西平移后重建为商业街区(小塔前路面已并入),长200米,宽约7米,并于南北两端各建有牌楼一座。
位于松汇中路南侧,南起醉白池东侧,北抵松汇中路。沿醉白池东墙一段长约66米,宽2米,砖砌路面;醉白池东门至松汇中路一段,长约230米,宽3米余,水泥路面。系居民区通道, 旧时为东傍河道人行小街,岸植老榆树数株,故名。
来源 | 图溯上海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