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对接创新源头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2018-10-25 11:15:40发布81次查看
2003年,同济科技园孵化器成立时,只有2栋老旧厂房,使用面积不过九千余平方米,园区企业寥寥20余家。2018年,园区孵化培育的企业超过1600家,每年贡献税收近2亿元,涌现出了一批高新技术和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业。“品牌引领,聚势再发”同济科技园孵化器十五年发展与展望活动日前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举行。
上海孵化器从1988年诞生第一家以来,经过30年的发展,现有孵化载体509家。在今年9月21日举行的“创·三十”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论坛暨表彰大会上,同济科技园孵化器获得由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颁发的“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30周年杰出成就孵化器奖”。此外,同济科技园孵化器还是国家科技部a类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区、首批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上海市首批“四新”经济创新基地、上海市知识产权示范园区……依托同济大学学科和人才优势,同济大学科技园成为国内高校科技服务行业的领先者、科技孵化领域的领跑者。
2015年初,上海同臣环保公司以1000余万元回购了7年前同济创业基金扶持的15万元创业基金,创下70多倍的投资回报率,目前这家致力于用创新技术解决环境问题的公司,已在污水污泥处理的细分领域成为业内龙头,成为高校基金投资的经典案例。
据介绍,截至目前,通过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同济分基金资助的园区大学生创业企业近200家,创业成活率达98.5%。同济科技园孵化器引进1600多家企业,注册资本15亿元,服务大学生创业企业300多家,帮助大学生企业申报50个科技项目,获得立项280多项,资助金额约5600万元。
同济科技园孵化器总经理钱学标说:“我们的服务始终紧密围绕同济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前者是我们孵化器致力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优势资源,而后者是无数创新创业企业的源头活水。我们不做企业的搬运工,只做科技企业的孵化器。”
同济大学是科技园发展的坚强后盾。与此同时,科技园内孵化的企业也不断反哺学校。目前,同济大学科技园内已聚集近2000家企业,对同济大学的建设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初创的小微企业最大的难处就是资金短缺。我的一位同济大学创业校友曾经就仅因为两万块难以周转,差点导致企业消亡。幸好同济大学生创业互助发展基金帮了他一把。”同是创业者出身的上海济辰节能科技公司总经理张维勇对此感同身受,于是牵头设立了同济大学生创业互助发展基金。同济大学生创业互助发展基金以公益为主,兼顾市场,只要是同济大学毕业的创业者都可以申请该基金,目前园区内200多家企业参与到了这个基金中来。
在教学和科研方面,上海同臣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与母校共建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合作基地,并设立500万元的奖学金;上海伊尔庚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向母校捐赠1100万元,设立“同济大学‘伊尔庚’基金”,用于支持学校未来发展,设立“创业项目扶持资金”,用于支持在校大学生的创业项目。
在人才培养方面,孵化器内的企业为学生提供各类实习见习岗位,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从校园过渡到社会,成为有竞争力的就业者;在人才储备方面,企业内集聚大量专业人才,为学校科研工作需要储备了大量的人才;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通过企业与大学的科研互动,来增强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导向和提升转化效率。
同济科技园创新中心项目也在活动当天启动。据悉,同济科技园创新中心位于中山北二路1121号同济科技大厦2楼,是一个围绕人工智能领域打造的专业化众创空间。钱学标表示,未来同济科技园孵化器将在综合孵化器的体系下,打造多个专业级的众创空间,“我们计划和同济大学的材料学院、医学院、软件学院分别合作孵化平台,提供专业化、精细化和产业化的孵化服务。”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