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王佳燕9月25日报道:位于上海南部的奉贤区,枕黄浦江,南临杭州湾,辖区面积720.44平方公里,是名副其实的“大区”。自2011年启动垃圾分类以来,7年内,在全市率先达到了生活垃圾无害处理不出区。2017年,被国家住建部确定为全国100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区之一,今年,又被市政府确定为全市率先推行普遍垃圾分类制度的六个区之一。成绩的背后,奉贤区推进垃圾分类又有什么高招?
居民开展垃圾分类投放
目前,奉贤区已经基本建立了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建筑垃圾、大件垃圾、农业垃圾、绿化垃圾等分流处置系统。全区37.2万多户居(村)民纳入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覆盖率达100%,农村156个行政村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100%,单位强制分类2万家左右,约占全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的77%。奉贤区积极创新,试点农村垃圾分类“桶长制”;强化垃圾分类宣传,设立了垃圾分类科普教育基地,打造出多支具有影响力的宣传队伍;完善垃圾处置设施,一村一点、一镇一站、一区一场、一区一中心,实现生活垃圾处置不出区的内循环。
农村实行“桶长制”
在去年试点“桶长制”的基础上,今年4月,奉贤区制定下发了《奉贤区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桶长制”实施意见》,在农村全面推广“三级桶长”。“一级桶长”为村委会班子成员和条线干部,每人划片包干一个责任区,对责任区域的垃圾分类工作进行总体监督指导;“二级桶长”为责任区内的党员和志愿者,按照就近原则,结对若干户村民,手把手指导村民进行垃圾分类;“三级桶长”为垃圾收运保洁员、分拣员,干湿垃圾桶贴上收集员名字命名,如果分类收集错误就追究责任。通过半年多的实行,农村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工作水平进一步得到了提升,从8月份第三方实效测评与去年同期相比,农户垃圾分类知晓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达到了99%,垃圾正确投放率提高了15个百分点,达到了85%。
退休干部演出队进行垃圾分类主题演出
在垃圾分类宣传动员上,奉贤区也动足了脑筋。在区生活垃圾末端处置中心,设立垃圾分类科普教育基地,通过组织“垃圾去哪儿体验活动”,面向社会,主动接受市民申请、参观、了解垃圾分类全过程无害化处置。目前已累计接待80多批次、3000多人参观。此外,还建立了大学生暑期志愿者宣传队,两年来共入户宣传50000多户,发放宣传告知单6万份。8名成校教师组成的专业宣讲团,累计开展讲座150余场,5万多人接受培训。20多名退休干部组成了演出队,为居民们献上了垃圾分类主题的小品、说唱,截止目前已演出50余场。12支社区志愿者队伍共5000多人,活跃在社区垃圾分类投放引导、检查监督、宣传推广、科普讲座等各个方面。
高桥村垃圾集中分拣点
依托垃圾“大分流、小分类”系统,奉贤区以“点、站、场、中心”环卫基础设施建设为工作重心,基本形成后端配置倒逼前端分类,生活垃圾处置不出区的内循环。一村一点:全区156个行政村,共配备156套湿垃圾消纳设施,额定处置量可达780吨/天,实现农村湿垃圾不出村。一镇一站:全区8个镇共设11套湿垃圾末端处置设备,额定容量130吨/天,实现菜场垃圾、居住区湿垃圾全程消纳,干垃圾压缩收集。一区一场:区内设置餐厨垃圾处置场,日处理量120吨,实现餐厨垃圾日产日清。一区一中心:生活垃圾末端处置中心,通过无害化焚烧干垃圾发电,年发电量1.48亿度,实现干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利用。
据悉,奉贤区正在积极推动区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中心(二期)、区湿垃圾综合处置中心、区可回收垃圾集散中心、区装潢垃圾资源化利用处置中心等项目,不断推进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此外,充分利用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建设电子称重、预约回收、分类收运社会监督、督察考评、宣传教育、生活垃圾收费六大垃圾分类信息管理系统。目前已完成5大系统模块设计,并开始在南桥、庄行等区域开始试点运用,将逐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全过程、全覆盖、全天候的信息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