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滩数一数二的炸猪排就藏着这!
2018-7-29 5:25:42发布101次查看
65w上海人都关注我们啦
关注
星座:处女座
祝大家吃好喝好,体重满100减30!
无论是街边摊头的葱油拌面、生煎小笼,
还是弄堂里笃笃叫卖的桂花糖粥,
这些想必都是大家儿时的回忆。
如今这些传统小吃隐藏在
哪些不引人注意的角落呢?
*排序按照节目播出顺序
*排榜依据:日均销量
*总评分榜单,请见文末
老街小食
日均销量:150份
但旁边的小巷子里也有很多你不容错过的好味道,
比如在天津路上这家古色古香的小店,
一排店面里显得有些低调,
但老板可一点都不低调,
直言他们家的炸猪排可是在算得上数一数二的。
发现几乎每桌上都有一份色泽金黄的炸猪排,
可见老板说这话也是有些底气的。
那这家的猪排到底有什么讲究呢?
首先是食材,用的双汇的猪排,每一块的肉都是三两。
然后只用老上海传统的调料,
让猪排经过大量吃水醒发至少4个小时,
肉自然就会变嫩。
醒发后直接裹上面包糠炸就可以放入油锅,
用这种费时费力天然的方式达到猪排鲜嫩多汁的效果。
面疙瘩也是很熟悉的味道了。
以前吃的面疙瘩软糯粘牙,
但这家店经过了改良,面疙瘩变得更加筋道。
再加上满满的配料,
如今这一碗高配版的面疙瘩不再是当年贫瘠的模样,但情怀一直都在的。
如果你来吃也会惊讶这样的小店涉猎之广,
无论是各种口味的手工面疙瘩,
从开店就有的老卤做成的本帮酱鸭,
还是现在小店里已经不常见的两面黄,
点上满满一桌才89元!
日均销量:300份
小时候的你是不是也像这样被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带来这里买一杯凉爽的刨冰。
以前的赤豆绿豆刨冰活跃在上海的大街小巷,但现在手工刨冰倒变成了稀奇玩意。
长征刨冰在杨浦区已经营业了二十六年了,
从最初的电动车到现在的固定店面,
像这样骑车或开车来买的现象并不少见,
10杯8杯来买的也不在少数。
传统的手工刨冰一杯要挫上10多次。
谢师傅动作麻利,力道正好,挫出来的冰屑也大小正好把装刨冰的帽子装满,然后手一抖,就放到了提前准备好的底料上,一杯最最传统的刨冰就做好了~
刨冰的底料绿豆汤红豆汤也是谢师傅夫妻俩每天在家里熬制的,每天早上七点钟起来泡绿豆洗红豆,然后熬上至少6个小时,所以刨冰也是下午才开门做生意。
除了赤豆和绿豆,
还有水果口味的有9种,用料实在,可以单点也可以双拼哦!
温馨提示,
刨冰现在的营业时间是下午2:30 -23:30卖完即止,
谢师傅说,没人排队了就是卖光了,一般是到八九点钟,谢师傅也会在朋友圈发一条“今天刨冰已售完”告诉大家。想来吃的人可要赶早不要扑空了哦!
从流动小车到固定店面,长征刨冰,
是许多上海人儿时的回忆,
我们今天也为这些小孩感到开心,
因为他们现在还能吃到我们小时候的味道。
而传承上海的古早味也是一条长征之路。
洪脑花
日均销量:250份
据说这家洪脑花呢,
是上海第一批烤脑花专门店,
自从昌里路拆迁后呢,现在搬到了崂山路上,
除了川辣和蒜香的,
现在还推出了黑金菌口味的,就是黑松露哦!
还有10块钱30串的铁板鸭肠,也很美味!
不过这家店下午才开门,重口味爱好者不要扑空咯!
小满手工粉
日均销量:180份
而更吸人眼球的应该就是这个一直在转动磨米的石磨了吧。
石磨磨出来的米粉更佳。
尽管现在改用电力控制,但是水、大米、石磨三者亲密磨合的关系没有改变,而且经过石磨二次研磨,也让米浆更均匀洁白,细腻又富有黏性。
米要洗七遍,洗到第五遍还要再加入一些湖南大米,
来增加米的粘性。
清洗完毕就可以把米放进石磨中研磨了。
石磨米粉粉皮的制作和广东肠粉差不多,
匀速的转动让米浆铺满盘底,确保成品厚薄均匀,而每一个步骤都有严格的时间控制,蒸制的时间久了,米粉会失去嫩滑的口感;时间短了,米香味道淡,30秒恰到好处。
米粉都是纯自然无添加的,没有明矾,没有香精,也没有进行勾兑。
蒸制好的粉皮刷少许食用油防止粘连,东北大米的黏性在这时候得以体现。因为除了切粉,其他全是手工制作,所以做出来的米粉细看之下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而对于米粉的口味,食客们也有钟爱的一款,
那就是三个番茄雪花肋条手工粉。
三个番茄雪花肋条手工粉,正如其名,
每碗米粉光汤底就足足用了三个大番茄熬制而成,
品质上乘的雪花牛肋条,
经过8小时文火慢炖,每一块都带筋带肉。
切好的米粉按分量用小锅煮,
当然如果你胃口好,这里还可以免费加粉哦,
依次加入番茄汤底,牛骨汤底,
而一锅一煮的方式也能让汤汁更快更均匀的渗透到米粉中,
即俗称的“入味”。这样的一锅米粉酸甜可口,有嚼劲,可以说是非常可口了。
食客都这样说
一般米粉店里就只有辣椒醋酱油,
而这里的调料多达8种,
其中雪菜猪肉渣的辣雪菜还是专门从湖南当地农家收购来的。
到店里你可以先来一杯店家自制的美人醋,
全程自助点餐取餐回收餐具的形式,
也更方便快捷,而且自助归还餐具就可免费领一根冰棍哦!
米粉里你还不能错过经过8小时慢炖的半筋半肉牛腩粉,相比较辣一点哦。
当然除了各种口味的手工米粉,
店里还搜罗了不少云贵川湘西特色小吃,
软糯香甜的红豆沙烤年糕、现炸的圆形红糖糍粑、农家小酥肉,也值得一试哦。
人均:40元
地址: 南京东路258号(新世界大丸百货b2)
傣烧烧
日均销量:30份
这家小店位于大学路下一站,
不大的门面,三两套竹编的矮凳矮桌、草编吊灯,恍惚间有种到了哪个傣族寨子做客的错觉,
而做的傣味小吃里最有特色的就要从这片芭蕉叶说起了。
以天然的芭蕉叶代替锅具,包裹食材,放到炭火中烧制。
而包烧的形式也让几乎所有食材都能往里边放:蔬菜、菌菇、海鲜、肉类等,可谓是“包烧万物”了。
傣族人常吃的菌菇,都是包烧的经典馅料。
而到了上海,包烧也把火得一塌糊涂的美蛙纳入了菜单中!
牛蛙选择至少1斤以上的,
肉质饱满,每份包烧都用到整整一只。
新鲜采摘下来的芭蕉叶分割成合适大小,然后,
包烧的独特口味与调味分不开,炒制好的牛蛙包入芭蕉叶中,再加入云南特有的大芫荽,香柳菜。
叶子包裹住水份,使食材的味道更醇厚,熟了也不会干,上桌以后也可以维持较久的温度。
都说云南人善于用香料,当然不但但用个香菜这么简单。从云南当地采购的五六种香料,用捣臼捣碎,这也是制作各种口味包烧必备的调料。
下油锅翻炒出香味,加入事先熬好的番茄酱和秘制酱料,再和牛蛙一起炒制入味,少许的芡汁也能让酱料更好的包裹在肉上。
除了特色包烧,
这里还有傣族人在夏天常吃的酸辣凉米线、
运用云南香茅烤制出来的大鸡腿,皮焦带嫩,这道头牌菜几乎是每一位食客进店必点爆款哦!
还有酸菜版的土豆泥你有吃过吗?
哪怕是上了年纪的老奶奶都能毫不费力的嚼得动,
也因此得名--老奶洋芋。
最终榜单也出炉啦~
—end—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