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以箸为媒,礼以箸为介:记师三实验2017学年第二学期暑假校本培训之二
2018-7-12 0:00:00发布116次查看
2018年7月2日下午,师三实验全体教职工齐聚一楼多媒体教室,聆听上海筷箸文化促进会理事王国杰教授关于“筷子文化及在中国家教中的传承”的一场文化讲座。
在本次文化讲座中,王国杰教授从筷子的起源说起,深入浅出地介绍其历史渊源、趣闻轶事、文化底蕴等。王国杰教授在平实质朴如家常语言一般的叙述中将筷箸这一工具背后所传承的中华民族之家教这一深刻命题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根据王国杰教授的研究和总结,他提出:现代人中国人对于传统筷箸文化知之甚少且需要厘清两种思维误区:一要厘清民俗就是迷信的思维误区;二要厘清刀叉优于筷子的思维误区。筷子作为中国汉族发明的极具民族特色的进食工具,汉族的用箸历史早在3000多年前编撰的《韩非子•喻老》中就有记载,真可谓精深博远,身为中国人应当保有文化自信以及文化坚持。
最直观的震撼之一就是王国杰教授向在座各位教师展示的各种史料以及文物资料。从中国筷子的起源历史考证,到筷子名称由先秦至明代以后的复杂历史演变,展示了马王堆出土文物、陕西西安出土的唐代墓室壁画中食案右边横放的6双箸、唐代南宋银箸、明代镶银四楞象牙箸、清包银象牙箸等一系列史料,工艺由粗糙向精美演变,透过筷子真实地反映着中华民族的匠心与传承。
筷子是当今人类三种进食方式之一,它不仅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筷子本身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含义。王国杰教授用生动亲切的语言例举了四大名著中出现的用筷情景,小说中的精彩亮点调动了教师们的阅读体验,启发了思维。通过对于中国人文化心理的分析,王国杰教授讲解了筷子背后隐含的文化特性,还提出了,中国饭桌文化历史久远,到了现代,虽说一部分礼节已经被简化和抛弃,中国人仍然要坚持的是家教门风,仍需遵守长幼尊卑的基本礼仪,形成约束自我的意识。
经过王国杰教授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全国各地多个文化协会正在积极争取将筷箸习俗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重新认识筷箸习俗的文化价值,是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的体现,对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有深刻意义。
(责任编辑:蒋海英;摄影:张怡;责审:郑亚捷)
徐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