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黄浦区法院发布医疗纠纷审判白皮书

2018-7-9 16:39:18发布80次查看

据黄浦区消息:7月4日,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上海黄浦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近三年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审判白皮书,对医疗纠纷案件中的一些新趋势进行了分析。
  隔离音频质证
  有效保护鉴定专家权益
  “医生有两次痰培养的医嘱,但最后都没有执行,如果执行了,是否比经验治疗更有用?”今年4月2日下午2点,上海黄浦法院215法庭内,一起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的原告代理律师正通过远程音频连线的方式,向作出医疗鉴定意见的专家发问。
  “痰培养需要医患双方的配合,需要停用抗生素3日,当时病人的情况没有办法停用抗生素。”同一时间,法庭外隐蔽作证室内的鉴定专家就律师提出的疑问,实时作出了回答。
  据悉,该案是上海首例采取隔离音频质证措施对鉴定专家进行质询的案例。白皮书显示,近年来医患双方申请鉴定人出庭作证的情况逐渐增多,法院通常也准许鉴定人出庭申请,但实践中,医患之间通常矛盾激烈,医学专家往往对到庭作证存有顾虑,不愿到庭作证。
  为破解这一难题,上海黄浦法院尝试探索利用隐蔽作证系统进行音频质证。在首起适用该方式的案例中,患方在庭前申请了鉴定专家出庭作证接受质询,但因当事人曾多次前往鉴定机构哄闹,为保证鉴定人的人身安全,法官决定质询采取音频质询方式。
  “通过采取隔离音频质证措施,既充分保障了医患双方的诉讼权利,又能最大程度保护鉴定专家安全,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黄浦区法院副院长陈建伟表示。
  美容整形类医疗纠纷
  数量增多责任认定难度大
  2016年2月,表演专业学生小雯为了让自己的鼻子看起来更加美观,前往一家整形门诊部进行隆鼻手术。由于考虑到今后从事的是演艺工作,小雯化名“王雅雯”在该门诊部接受了手术。
  让小雯没有想到的是,由于术后发生感染,鼻子萎缩变形,让原本正常的面容几近毁容。为此,她向法院起诉,以门诊部在诊疗过程中存在过错为由,要求赔偿总计30余万元。
  然而,开庭时,在核实小雯的身份情况却遇到了难题,门诊部坚持称没有接待过“小雯”,所有病史资料都只有“王雅雯”,小雯无法证明其就是“王雅雯”。
  “美容整形医疗服务项目中部分涉及个人隐私,故部分患者未使用真实身份信息就医。而多数民营美容整形医疗机构以尊重患者个人隐私为由,也不对患者真实身份予以查明。”陈建伟副院长坦言,患者使用化名导致发生医疗侵权纠纷时,部分医方否认患者诉讼主体适格,而患方提供的病历材料及医疗费支付凭证均无法反映患者真实身份信息,这就给法院的审理带来难度。
  最终,案件审理中,通过笔迹鉴定,鉴定意见认定了手术同意书上的签名“王雅雯”确系小雯所签,同时结合其他一系列证据,门诊部才承认小雯确实接受了整形手术,并同意承担赔偿责任。
  白皮书指出,一些民营美容整形医疗机构存在经营管理不到位、执业人员流动性大等医疗管理问题,致使患者病历材料缺失、不完整,医疗产品无法溯源等情况时有发生。一旦医患双方发生医疗侵权纠纷,患者多无法有效固定证据,面临相应的诉讼风险。
  医患纠纷非诉化解
  多方联动调处机制作用明显
  由于医疗纠纷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复杂性,案件的审理周期普遍较长,近三成案件审理周期超过6个月,如何更为方便快捷的化解矛盾纠纷?白皮书指出,作为专门调解医患纠纷的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简称“医调委”)在医患纠纷化解中起着重要的“缓冲带”作用。
  白皮书显示,2015年至2017年,经黄浦区医调委调解成功并向黄浦区法院请求确认调解协议效力的案件达251件,区医调委接受法院委托调解案件47件,一大批医患纠纷被化解在萌芽阶段。
  同时,黄浦区法院还与区司法局、医调委、医学会、医院联手构建了多方联动调处机制,积极推动诉前调解、人民调解、行业调解相结合的多元化医患纠纷调解体系,以“黄浦区医患纠纷诉调对接调解室”为平台,将医患纠纷化解于审判前端。据统计,三年间,黄浦区法院医疗纠纷调解和撤诉案件占比近六成,有效发挥了医患纠纷诉前调解的积极作用。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