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是我国第二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为“多彩非遗 美好生活”。今年,浦东新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会场设在张江的长泰广场,非遗行街表演首次走进地标性商圈,吸引数千名市民围观。
新区“非遗在社区”项目也在当天启动,36个街镇的市民可在家门口的社区,与浦东的133名非遗传承人面对面,感受最具“浦东味道”的非遗文化。
繁华商圈“变身”老街
6月9日上午,市民走出地铁2号线金科路站,就能在长泰广场的西南角,看到一字排开的浦东非遗宣传展板和20个非遗展位。这里是“技艺浦东”项目与“味蕾浦东”项目展示区,集中呈现了20多项“指尖上的非遗”与“舌尖上的非遗”。
在“技艺浦东”展位上,“上海绒绣”手艺人将彩色绒线分成多股,织出美丽的图案。“三林瓷刻”传承人用小榔头代笔、瓷面当纸,“叮叮咚咚”敲出具有水墨画风格的瓷刻作品。在“微型明清家具制作技艺”与“古船模型制作技艺”展位上,“迷你”古船和家具细节纤毫毕现。在“芦苇编织技艺”展位上,不仅能看到簸箕、草鞋等生活用品,还有用芦苇编织的“大公鸡”“小白兔”等工艺品,这也是非遗融入当代生活的写照。而在“味蕾浦东”展位上,观众可以一站式购买高桥松饼、牛肚咸菜、三林酱菜、龙潭酒酿、盐仓水晶年糕等非遗食品。
“锣鼓书”“琵琶艺术·浦东派”“海派魔术”“打莲湘”“沪剧联唱”……13时30分,“精彩浦东”节目展演在长泰广场中央广场上演。30分钟的精彩演出后,一阵急促的锣鼓声传来,一条“蜿蜒巨龙”开始在临街商铺间穿行。其后的队伍里,还有“蚌壳精”“城隍老爷”“迎亲花轿”,这是浦东非遗行街表演首次走进繁华的地标性商圈。
行街队伍中,“打头阵”的是在全国、世界舞龙比赛中屡获冠军的三林舞龙队。舞龙队员身着统一的鲜艳制服,在默契无间的舞动下,“龙头”神采奕奕,“龙身”上下翻飞,“龙尾”左右摆动,展现国家级非遗“浦东绕龙灯”的技术特色。“江南丝竹”“卖盐茶”“打莲湘”“三林老街民俗仪式”等非遗表演队伍,也以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展示,将顾客从商铺吸引到户外。“没想到在大商场里,也能看到三林老街上才有的‘城隍老爷’出巡。”观众们高兴地说。
“商圈里年轻人多、白领多、外国人多,但是接触传统文化的人相对较少。”新区非遗办主任徐晓枫表示,“行街表演与非遗展位动静结合,让更多人了解非遗的文化魅力。”
浦东新区“非遗在社区”项目也在当日正式启动,108项活动将走进36个街镇。“非遗在社区”力求杜绝“蜻蜓点水”般的不定期活动,支持以人为核心的非遗传承实践活动,回归其孕育发展的社区,回归当地民众的生活。
传承人助力“非遗在社区”
保护非遗,最重要的资源是传承人。当天,24人获颁第六批浦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证书;“浦东绕龙灯”原市级传承人陆大杰,升级成为国家级传承人。至此,浦东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达到了133人。
一把刀、一张纸,就能凿出花样复杂的人物、风景、动物、植物、书法……“传统凿纸技艺”传承人叶引军,便是此次新晋的24名区级传承人之一。他17岁时就随姑父学习凿纸技艺,今年是他从艺整40年。“非遗要传承下去,必须要常变常新。”如今叶引军门下已有100多名非遗学员,既有大人、也有小孩。而他教授的凿纸图案,不仅有仙人、仙鹤等的“老一套”,还增加了年轻人喜欢的卡通动物、名人明星等。
“我身边的同龄人,有不少都学会了栽培凤露水蜜桃的技术。”接过鲜红的区级传承人证书,“凤露水蜜桃栽培技艺”传承人何明芳高兴地说。如今,她期待能有更多年轻人能够放下“身段”,下地学习栽培技术,传承浦东的“老味道”。
徐晓枫透露,从去年开始浦东增加了对非遗保护单位、各级非遗传承人的经费补助。未来,浦东还将完善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退出机制。新区将积极引导各级各类非遗传承人,参与到“非遗在社区”项目中去,开展演、讲、示、教等传承传播活动,从而在浦东构建全社会参与非遗保护的系统化、常态化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