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回暖 “一窝蜂”最值得担忧
2018-6-13 20:07:54发布82次查看
图片说明:电视剧《白鹿原》
东方网记者付杨6月13日报道: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的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受到观众的好评。从最近引起热议的《上海女子图鉴》到几近“霸屏”的《我的前半生》《那年花开月正圆》等,不难看出中国电视发展的趋势:回归经典、回归现实主义。今天上午,在上海电视节白玉兰电视论坛上,编剧、导演、演员齐聚在此,进行了一场关于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的精彩对话。
图片说明:白玉兰电视论坛现场
现实主义题材回暖
现实题材始终是中国电视剧的主流创作题材和中心写作内容,在本次上海电视节中,一大批现实主义题材的电视剧入围了奖项。如《白鹿原》《那年花开月正圆》《我的前半生》《生逢灿烂的日子》《情满四合院》等,其中《白鹿原》更是获得了10项提名,现实主义题材的电视剧越来越受欢迎。对此感受最直观就是演员。凭借电视剧《鸡毛飞上天》获得第23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女主角的殷桃说:“我毕业时有很多好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后面突然少了起来,近年来,我接到的剧本好像又回到了10年前,很多好的现实主义题材剧本不断出现。”
曾出演了《平凡的世界》《金太郎的幸福生活》等剧的王雷对现实主义有更深的感触。对他来说,现实主义最重要的是一种学习,比如说演一个农民要懂得农活,干完了活锄头放在哪里?演员要通过学习,走进人物,同时也启发自己的人生。这是现实主义创作的乐趣。
图片说明:电视剧《我的前半生》
最担忧“一窝蜂”
在现实主义回暖的今天,导演沈亚也提出了担忧。他分享了自己拍《中国式关系》时的感悟:“2015年,我在拍《中国式关系》的时候,最艰难。当时正是小鲜肉当道时期,《中国式关系》这样的现实题材电视剧从开机第一天就没有好日子。那个时候我就想是不说我的创作思路需要反思?后来慢慢意识到是我们的内容没跟上时代,之前大量的婆媳剧导致观众出现了审美疲劳。今年我到了上海之后,我和同行谈的项目几乎都是现实主义题材。如果好多人“一窝蜂”去拍摄类似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又会是怎么样呢?
《归去来》导演刘江也说:“‘一窝蜂’这个很难解决,创作不掌握在创作者手里,这是现状。有很多人要保险就要跟风,这是出于自我保护。”《好先生》的编剧李潇说:“我们容易干什么都一窝蜂,但是除了在题材本身,我们可以在在表现形式进行创新。用专属于电视剧视听语言的多样化的方式进行创新。
网剧:未来有更多可能性
今天,网剧成为了电视剧市场上无法忽视的巨大存在。《小别离》的编剧何晴对网剧非常看好,她说:“网剧最打动我的就是短,而且它的题材比台剧更宽广,所以网剧很有生命力。”李潇却认为网剧长,她说:“网剧的长是另外层面的长,很多人都是看着《六人行》《欲望都市》从青春期到成家立业再到结束,这就是伴随型电视剧,网络为中国的电视剧提供伴随型的可能。短和长不矛盾,反而更可以做到短小精悍,不停地变换戏剧发动机,偏系列剧式。这样一部剧做下来,观众喜欢也可以做成品牌。这是我认为网剧该走的方向。”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