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区百草园让孩子们玩出大名堂
2018-6-7 15:26:56发布71次查看
据崇明区消息:前不久,崇明区建设小学报送的“校园植物知多少——《百草园》探究活动”项目,荣获上海市第33届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特等奖”。作为上海知名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本此大赛吸引了全市16个区约30万师生参与。建设小学的探究项目为何在大赛上脱颖而出?近日,记者来到建设小学一探究竟。
学校有座“百草园”
下午2时多,在建设小学南操场边的“百草园”,一群学生围着自然学科老师杨彬兴奋地问:“今天‘百草园’有什么活动吗?”杨彬向孩子们布置“任务”:探究土壤的秘密,比比谁“更有才”。
“在黄土泥、河塘泥、沙土泥、稻板泥等多种崇明代表性泥土里种植青菜,发现黄土泥环境最佳。”“学校大树底下的花长得不好,源于学校泥土里水泥和煤渣成分较多不利于植物生长。”……自然探究中,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颇有成就感。
记者了解到,多年来,为了让孩子们更加了解、热爱自己的家乡,建设小学开发了乡土课程,例如围绕探究项目《土壤的认知、改良与修复》开发了《蚯蚓天然农艺师》《稻茬绿肥》等系列课程。2016年,为了给孩子们的探究创造更广阔的空间,建设小学结合周边乡土资源和环境特点,调整校园绿化布局,开辟了“百草园”等实践基地。
“整个校园都变成了自然课堂。”建设小学校长吴燕介绍,南操场边的“百草园”,以草本植物为主;中心花园“休憩园”,以木本为主;生态基地“蔬果园”,以蔬菜、水果为主。这些园里种植的草木、水果、蔬菜的品类由师生精心挑选,汇编进了学校特别开发的《校园植物知多少》之《春之花》《夏之叶》《秋之果》《冬之芽》四季课程。
各类探究活动一上线,深受孩子们的追捧。在园中,小伙伴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蚯蚓养殖、观察,测算“蚯蚓洞有多长”,研究土壤修复等,组员们一边观察,一边做图画记录和文字记录,攒下了一本本生动珍贵的研究笔记。
课堂搬进大自然
如何延续孩子们的探索兴趣并转移至课堂,是摆在老师们面前的一道课题。
“乡土课程与许多基础型课程相关,从而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有了更多的改革空间。”吴燕告诉记者,在基础型课程中,老师们将教学与“百草园”等实践基地融合,让学生亲近知识、乐学知识。
“河岸上有多少野花呀!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五年级第一学期的语文课文《林海》中有这样一段对野花的描述。为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语文老师施燕燕带着学生走进学校“百草园”,看一看校园种植的野花。孩子们都觉得,这样结合生活实际的教学,更能让人印象深刻。《含羞草》《珍珠鸟》,大家特别期待着课本里出现植物、蔬果,甚至是小动物,这样他们就能走出教室和它们近距离接触。
类似的课程,在建设小学还有很多。研究生态链水稻种植技术,在自己耕种的菜地学数学和写作,师生们还把探究的目光投向了整个崇明岛,探究崇明岛的形成,关注长江流域的土壤……
交出满意成绩单
探究活动的深入推进,让孩子们玩出了名堂。
去年,在老师的协助下,学生们主演的情景剧《走近蚯蚓宝贝》在全国长三角地区展演活动中脱颖而出。“如今,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更高,多亏了一系列探究活动,既锻炼了孩子的胆量,也培养了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四年级学生小高的家长说,学校将教学与生活融通,让孩子们自己“走进去”,慢慢打开知识的宝库,这是一种最自然、最合适、最有效的教学方式。
近年来,全校师生多次交出满意成绩单。由建设小学组织申报的《蚯蚓分解垃圾小实验》活动,获上海市自然学科长周期实践活动一等奖;《绿肥稻茬》获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二等奖;植物知识识别获市赛一等奖。目前,教师杨彬还带领学生争创上海市青少年科技明日之星,建设小学作为崇明唯一一所入围的学校,冲入20强。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