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学校课堂亦是如此。课堂教学需要不断探索、思考、创新,一点点累积教学经验,更新理论,促进自己的教学专业成长。2018年5月24日,浦东新区惠南小学的多功能厅里座无虚席,正在举行区五年级语文教研活动。我校青年教师吴丹、赵春英老师共同执教《一曲胡笳救孤城》,分两课时完成课文教学。出席听课的对象除本校教师外,还有区语文学科带头人、兄弟学校的同行。
两位青年教师在区教研员张萍老师的指导下研读文本,明确教学目标,厘清文本脉络,紧扣教学重难点,重视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正确处理阅读与表达的关系,去有意识地吸收、借鉴文本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
吴丹老师执教第一课时,紧扣单元目标,让学生尝试用扩展课题的方法来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再引导学生厘清了文章的脉络,先介绍故事的历史背景,再叙述故事的具体内容,最后点明故事最终结果,让学生在文本的结构上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晋阳城为何会成为一座孤城?”这是文本故事的起因,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继续发展学生处理文本信息的能力和概括能力,吴老师采用读读课文、找找句子、圈圈关键词句、概括词语的方法,引导学生概括出了“重兵包围、兵力悬殊、援军未到、兵弱粮少”四个词语,接着,请学生用上这四个词语和恰当的关联词简要概括“晋阳城成为孤城”的原因,逐步引导学生感受到当时的情形十分危急,形势十分严峻,并通过多种朗读形式体现出来。而后,又让学生找到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刘琨是如何做的句子,紧扣“死守”和“求援”两个词,体会刘琨的英勇和沉着,教学扎实,内容充实。
赵春英老师执教第二课时,充分挖掘教材,关注作者的表达,在本课中的第三节,描写是人与景的交融、景与情的交汇。一句“刘琨凝视远方,面对边塞的冷月、荒漠、山丘、孤城……禁不住发出一声声长啸”。作者寓情于景,通过简单的八个字“冷月、荒漠、山丘、孤城”这样的环境描写渲染了守城的艰辛、破敌的艰难。赵老师组织学生对“冷月”的“冷”、“荒漠”的“荒”、“孤城”的“孤”进行推敲,体会刘琨忧愁、担心、痛苦的心情,进而感悟在这样心境之下所看到的山丘是怎样的。这样的训练不是单一的,而是与朗读紧密结合,旨在让学生披文入情、以情悟文,有机地渗透给学生这一写作方法。并且为课后练习题做铺垫,知道景物描写要符合人物当时的心情。赵老师还指导学生改变叙述的顺序进行创造性复述,培养学生阅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课后,先由两位老师说课,交流了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和理解,对教学设计时关注学生学习经历、提升学生语言素养方面的点滴思考。接着,兄弟学校的两位青年教师谈了自己听课后的感受:赵春英老师的课给了自己许多教学上的启发,老师善于创设情境,为课文补白,比如通过图片还原给学生匈奴人在草原上的生活,与征战时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想象说话训练,知道这一曲胡笳传递的正是思乡之情,曲子的背后是一份浓得化不开的亲情,从而真正理解匈奴人退兵的原因,切实感受到刘琨的智慧。赵老师教学的指向一个是对文本的理解,另一个则是借课文内容在进行思维训练,组织语言,进而表达反馈,很值得借鉴与学习;吴丹老师的课能深入文本,用多种方法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说明老师解读文本一定要到位,这样教学才能扎实灵动。随后,区语文学科带头人康燕老师作了精彩的点评:康老师认为两位青年教师教学思路清晰,能在充分关注表达的基础上,创设文本情境,注重学生语言训练,学习的过程充分展开,使学生学得扎实到位,体现了如下五个特点:研读教材到位,教学设计依托文本;基于学情教学,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教师引导到位,表达训练扎实有特色;媒体辅助到位,为课文有效补白;作业设计到位,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本次活动犹如一股扑面的春风,又如一泓源源不断的活水,激荡着每一位教师的心。无论是执教者还是听课者都深刻体会到教海无边、学无止境。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才能使小学语文教学盛开灿烂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