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人眼中的“控烟”
2018-5-25 19:39:40发布69次查看
2018年是《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实施的第9个年头,从“无烟世博”到“无烟上海”,一步步走来,成效有目共睹。2017年3月1日,修改后的《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正式实施,从此,上海的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内全面禁止吸烟。
这部坊间俗称的“史上最严禁烟令”到底效果如何呢?普陀区疾控预防控制中心的一项公共场所控烟监测结果显示,有人吸烟的场所数量有所下降,由2016年的26个,下降为7个;设置烟具的场所比例由8.3%下降为4.6%;“无烟蒂”场所比例由82.4%上升为92.6%;调查对象对《条例》的知晓率已达96.2%。该项目始于2010年,监测点分布全区各街道(镇),由专业人员对各类公共场所开展环境观察及管理者、工作人员和场所内其他人员的拦截调查。
有了《条例》的支持,良好的氛围营造也必不可少。从2010年“无烟世博”到2017年“无烟上海”,控烟工作在各方推进中不断完善:爱卫部门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开展控烟联合执法,控烟志愿者不间断暗访监督,医疗机构结合自身特点开设戒烟门诊,或在相关诊疗过程中开展对吸烟者的戒烟指导,为有戒烟意愿的病人提供医疗支持;区疾控中心整合多方资源将控烟主题健康大讲堂开进了社区、企业以及大型商场;区健促部门积极举办“戒烟大赛”,着力营造良好的戒烟环境。一次活动中,有位70多岁的老爷爷对着工作人员说道:“烟戒啦,前几年心脏撑了支架之后就戒啦,一直到现在都有没有碰过。”在为老爷爷的坚持而欣喜之余,公卫工作者更希望能有更多人在因为疾病被医生勒令不得不戒烟之前,就能认识到烟草对自己、对家人的危害,从而做出主动戒烟的选择。2017年,@普陀疾控微信公众号连续推送了13篇帖子,以讲真人故事、煲心灵鸡汤、辟盛行谣言、看各国政策的方式,与吸烟者及身边人探讨戒烟的意义与方法。当看到《父亲节特辑——你是我永远的大山》下那些“已把帖子转给老爸”、“希望老爸把戒烟坚持下去”的留言,我们体会到了工作的价值。中国人是含蓄的,很多感情藏在心中而羞于出口,我们也希望借着《回家》和《最长情的告白不仅是陪伴》让读者有机会以转帖的形式,默默地将心中对最爱的人的健康祈愿表达出来。
从2010到2018,我们感受到了上海控烟大环境的改善,感受到遭遇二手烟时,劝阻的底气更足了。监测数据也显示,有戒烟意愿的人员比例,由2016年的18.1%增至21.5%。也许我们仍然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相信,随着立法的健全和健康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远离烟草,健康呼吸。
普陀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