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金山这里为何办事程序多了 村民的心气却顺了?

2018-5-15 16:14:20发布64次查看
  近年来,金山区积极探索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方式方法,设立村民自治小平台,使大小村务“有人问”“有人管”。同时,各村也在村务决策方面进一步运用制度化、法治化思维,做到重大决策“有章理事”。
每天早上8点,吕巷镇夹漏村4组村民何雪军都会在家“办公”。原来,作为巷邻坊负责人,经常有村民来找何雪军反映问题。他也总是耐心倾听,并一丝不苟地将村民反映的问题记录下来。
夹漏村村域板块狭长、老年人多、公共交通不发达,“很多村民反映,从家里到村里5公里路,办件事来回10公里,耗时又费力”,夹漏村党总支委员蒋丽介绍道,为了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夹漏村设立了21个村民自治小平台——巷邻坊,延伸村委会职能,引导村民自治。
“现在不管多晚,村民有什么问题要反映,有什么困难要解决,都可以找到巷邻坊”,巷邻坊成为村民口中“不下班的村委会”。
漕泾镇在村务管理方面就梳理出一套“章法”。该镇率先于全市梳理出法制框架下的211条村务事宜,并制定“程序、责任、制度、考核”四张清单,以清单形式指导和约束村干部履职。
“以往村民办事是‘人’说了算,现在是‘制度’说了算”,漕泾镇护塘村村委会主任李欢军表示,“虽然程序多了,但是村务决策麻烦也少了”。
去年g228国道建设项目“碰到”村里的土地,以往征地村民为争个“镇保”名额,“三天两头就往村委会跑,有好好说话的,也有撂狠话的”。现在按照征地镇保申请的“程序清单”,村小组推选户代表,由推选出来的户代表根据占地量等指标严格打分,然后分数从高到低配比镇保名额。“这样一套程序走下来,村民的心气顺了,村务也顺了。”李欢军说。
农村事务表面看起来是“小事”,但是解决不好,容易损害农民的利益,甚至引起社会矛盾,无论是村民自治小平台,还是实现村庄事务建章立制,都是优化村庄治理的途径之一。
记者获悉,我区今后还将以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进一步理顺村庄治理。
区社会工作党委社会建设科负责人介绍,我区村庄治理将以自治为基础、法治为根本、德治为引导,推动村民自治试点,依法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强化法律在维护农民权益、农业支持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等领域的权威地位;推动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促进农村社会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良好风尚。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