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区融合美术、劳技、物理等多学科知识——风筝让华实拓展课“飞”起来
2018-5-15 15:04:00发布65次查看
日前一个下午3时50分,记者走进华东师范大学松江实验中学历练楼三楼,远远望见走廊尽头一群人正围在一起“忙活”着什么。走近一看,学校美术教师刘洪军满头大汗,学生们也都皱着眉头。原来,师生们准备用于参加上海市学生龙文化全能赛开幕式表演的风筝出了点问题。“风筝掉地上了,结果这风筝线成了一团乱麻,我们正想法子理出个头绪。”刘洪军笑着告诉记者。
这只展开后长达四五十米的风筝出自学校师生之手。不久前,该校师生们再次受邀参加将于6月举行的第五届上海市学生龙文化全能赛,不仅要承担开幕式风筝表演的重任,还将参加风筝比赛,大家正为此积极准备。
风筝在我国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蕴含着许多民族传统和民间习俗。由刘洪军领衔的风筝艺术工作室从10年前开始推广风筝文化,如今已经“飞”进了学校的课堂,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做风筝是个细致活,没耐心是不行的,制作过程中不仅需要绘画,还需要制作骨架、裱糊、绑线等,融合了美术、劳技、物理等多学科的知识。而学校的风筝拓展课却是学生们最爱上的课。
记者采访当天,许多初二的学生来参加风筝拓展课。课堂上,学生们跟着刘洪军动手画风筝、轧制风筝,十分投入。其中的金同学告诉记者,她通过拓展课学会了做风筝,看到自己做的风筝飞起来,特别有成就感。风筝课也提高了她的绘画、动手操作等能力,让她静下心来,学到了许多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
知风筝、赏风筝、做风筝、放风筝、赛风筝、评风筝,如今,风筝成了该校育人的重要载体。风筝课也成了许多动手能力强但成绩并不突出的学生发挥特长的小天地。学生小王是出名的调皮鬼,上课坐不住,甚至钻到桌子底下去。刘洪军发现他的动手能力特别强,便鼓励他跟自己学做风筝。小王极强的动手能力有了用武之地,后来他还在市级风筝比赛中获奖,不仅变得自信了,在课堂上表现也更好了。班主任告诉刘洪军:“自从上了风筝拓展课后,这孩子进步不小。”
江苏南通的板鹞风筝,山东潍坊的人物风筝、京剧脸谱风筝、十二生肖风筝,还有来自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风筝等,走进学校的风筝文化陈列馆,仿佛进入了一个风筝王国,从风景人物到花鸟鱼虫,这里收藏了世界各地200多种共500多只风筝。五颜六色、造型各异的风筝大大开拓了学生们的眼界。
每两年举行一次的风筝文化节成了学校师生们期待的盛会,每一届风筝节开幕前,学校都会利用美术课让全校学生体验风筝的绘画、轧制、放飞等过程。为了提升风筝教学水平,学校还与山东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结对,在风筝轧制上接受专业指导,并请潍坊风筝传承人来学校授课。
不久前,学校第八届社区体育风筝文化节落下帷幕,吸引了来自全市多所学校及方松社区的居民们参与。
据介绍,学校风筝代表队已连续3次参加上海市学生龙文化全能赛风筝放飞比赛,并在第四届上海市学生龙文化全能赛中承担开场风筝表演任务,同时荣获风筝制作比赛初中组一等奖和风筝放飞比赛初中组二等奖等。学校还在筹划建立风筝创新实验室,引领师生在继承传统风筝文化的同时开展创新实验。
刘洪军正在风筝文化陈列馆里给学生们讲解风筝的制作原理。记者姜辉辉摄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