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下午,南片初三语文教师相聚于三灶学校,观摩区骨干教师顾继军和尹永刚老师的总复习课。先由顾继军老师上了《关于说明文、议论文阅读考点路径探讨》一课,然后尹永刚老师又上了《语言赏析与句子作用分析》一课。
(一)大处感受逻辑线索清晰的课堂
顾继军老师着重选取了近年来一、二模考试和中考试题中的典型试题,引导学生掌握整体把握类题目的解题思路:1、根据题干信息,抓关键词句,抓语义层次;2、梳理、整合内容信息;3、明确答案。
她首先用区二模刚刚考过的《岩茶之王大红袍》中的15题引入,唤醒学生的体验,接着以《锔瓷技艺》第18题、《古代酒器“尊”和“卑”》第16题、《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第17题为例,让学生懂得整体把握类概括题的几种类型:有的只给几条直线,有的给了其中一个例句,还有的以表格形式出现,但形式变思路却不变,解题思路万变不离其宗。特别是对没有明确中心句的段落,一定要抓住高频词,如解答《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第17题时要抓住几个“为了”的相关句来梳理整合信息。顾老师始终抓住3步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掌握思维表达路径,带领学生登上此类题目的思维制高点。
另外,她还选择了《楹联趣话》的18题,即某段话放在原文什么位置、《桥》的18题,即3个段落能否调换顺序。还提供了议论文的阅读解题路径:锁定(题干口令)→捕捉(关键语句)→梳理(1、要素之间、2段落之间、3、语句之间的关系) →提取。选择了《文学当助人识己》第16题(给“直线型”题目梳理论点)、《让行走成为人生的必修课》第16题(给“表格型”题目梳理论点)、《学会舍》第19、20题(在梳理论点的基础上梳理段落间的逻辑关系)
从顾老师对阅读材料的筛选组织排列来看,她能从题海中精选极具代表性的题目,由易到难地排列,学生在她缜密的布局、耐心的引导下渐入思维佳境,掌握了技能。但更多的是,她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给二模考试后的老师们带来了许多深思。
(二)细部欣赏语言段落魅力的课堂
尹永刚老师的风格与顾继军老师的风格截然不同。如果说顾继军老师像一位逻辑思维清晰的严谨的法官,那么尹永刚老师更像一位充满情感张力的主持人。
由于来自四个不同班级的同样的学生需连上两节课,尹老师一开始便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你们想给彼此留下深刻的印象吗?那么请大家本节课提高刷脸的频率!”他请出一班的一名女生报出四班两位男生的姓名……大家在笑声中驱走了众目睽睽下正襟危坐的课间10分钟带来的拘谨和倦意,瞬间便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之后紧承顾老师的课引导大家认识到三种文体的本质区别:说明文以律晓人——最客观,议论文以理服人——比较客观,二者同属于干预生活的应用类作品;而记叙文以情动人——最主观,是能指导人们生活的文学类作品。因此一方面记叙文可读性强,另一方面又给大家答题带来一定的解题困难。学生们纷纷表示赞同。他建议大家从作品人物、作者、读者三个角度入手理解文章。
接着,师生们进入尹永刚老师营造的语言赏析的佳境中。他以《生命之芯》的三个节选片段做赏析的热身运动。从对 “怔怔地”这一短语的赏析中,他引导学生懂得了从词语、句子角度赏析、从修辞角度分析其作用的方法。 随后,他结合《带白蘑菇回家》一文中的四个典型句子,启发大家掌握赏析的基本路径——从手法、内容、主旨、结构四个维度入手,多角度赏析,规范表述。其中对内容的赏析中尤其强调了潜台词阅读法。他引导学生从“对面一位青海大汉说,箱子上捅了那么多的洞,想必带的是活物了。小鸡?小鸭?怎么没听见叫?天气太热,可别憋死了。”这样看似平淡的句子中,品出人物的热心、友善,让学生在品析体验中发现了句子的韵味。他结合首尾段落,启发学生学会用规范的语言表达段落的作用。
他力求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在互动中碰撞智慧。他对学生亲切的称谓、形象生动的点评无不深入人心,令人回味无穷。
另外,他还为大家提供了两篇极具代表性的小小说《草帽面》和《五张纸条》中的8个句子,让学生复习巩固,强化技能。尹老师所选的四篇文章也值得大家深思:如《带白蘑菇回家》和中考题《在列车》上形成对比,《五张纸条》和《最完美的礼物》相似。这些材料能唤醒学生已有的阅读体验。
总之,两位骨干教师送教到校的虽然只有两节课,但带给大家的是深远的思考:他们集中凸显的教学目标让课堂始终 “有魂”;他们那清晰的便于操作的解题路径让语文课堂也 “有范”;他们选择的极具代表性的教学材料让课堂变得“有容”……而这一切源于他们深厚的积累和教学功底——“有底”。(加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