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是嘉定工匠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李建钢!
和小笼包打了四十多年交道的他,凭借着坚持和创新,从一名学徒成为了国家非遗项目南翔小笼馒头制作技艺的传承人,让南翔小笼这张上海城市名片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欢迎!
上午7点,李建钢穿着一身厨师服来到南翔菜市场。尽管已不再参与具体的小笼制作流程,但他还是会亲自挑选所有的原材料。
从面粉到馅料,李建钢用手摸,用鼻子闻,每一步都十分仔细!
生怕摊主忘记所选食材的品相,李建钢还特地用红绳做了标记。
9点前,这些食材就会被送到古猗园餐厅。
蔬菜经营户吴学勤
为保证小笼品质,餐厅里每一道制作工序,李建钢都严格要求!
猪肉搅碎前先冷藏24小时,和面的水一年四季要保持10℃。
古猗园餐厅小笼制作师傅周师傅
1975年从学校毕业后,李建钢来到古猗园餐厅成为一名学徒,从此与小笼包结下了不解之缘。
上世纪90年代,南翔小笼曾遇到过一段瓶颈期,制作只停留在“口口相传”,却没有统一标准,导致口味与传统味道相比容易出现偏差。
为保证南翔小笼的生命力,李建钢游历多个国家和地区吸取经验。
南翔小笼馒头制作技艺传承人李建钢
1999年,李建钢回国后,正式推出南翔小笼制作标准,皮8克,馅16克,收口处18个褶子,每一样都不能少!
古猗园餐厅小笼制作师傅陈海云
如今,古猗园餐厅20多名小笼制作师傅,每人一分钟就能包出6个同一标准尺寸的小笼,平均一天共能包2000多个!
顾客刘先生
随着餐饮市场的快速发展,如何保持竞争力,也是李建钢一直思考的问题。
在他的探索试验下,古猗园餐厅又先后推出藕碎、香辣、马兰头等口味的彩色小笼,受到了食客的欢迎。
家人说,这一切,离不开李建钢对小笼包的热爱。
李建钢妻子张雪芳
除了经营餐厅,李建钢还积极推广小笼文化,在政府的扶持下,他成立工作室,还走进学校为学生授课。
2014年,南翔小笼馒头制作技艺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