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pto”这个新名词被越来越多的提及,何谓“pto”?其意为“parent—teacher organization”暨家校合作组织。当越来越多的学校工作有了家长的参与与协助,如何积极探索和拓展家校双向沟通和协同教育的新模式一直是我们三小班主任们共同思考的话题。
4月20日下午,在德育主任徐巍炜老师的组织下,潘国昌校长、大队辅导员沈敏霞老师、年级组长及全体班主任们齐聚三林路校区大会议室,同时邀请家委会主任刘涛先生及家委会代表徐琴、张磊女士一同参与“家校沟通pto”--2017(2)德育工作会议暨第二次班主任校本研修主题活动。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活动伊始,校德育骨干王爱群老师通过这一幕熟悉的场景引起了在场全体班主任们,尤其是一年级班主任的共鸣。眼看着“还没扫把高”的孩子在教室里瞎闹腾,不少班主任会选择让家长进校代劳,对于一年级家长进校帮忙扫地,王老师持否定态度。开学初,王老师就以《告知书》的形式告诉学生和家长:学校是孩子学习和活动的场所,孩子到校就是来学各种知识和生活技能的。如今通过王老师三个月的陪扫训练,孩子们的值日水平已大有进步,家长们也不会着急进学校,更不会进教室替孩子扫地,值日这忙,真不该帮!
王老师说道:“孩子的生活技能是要我们手把手教的,一年级不教他不会可以让家长来帮忙,到了二年级三年级甚至更高年级,永远让家长来帮忙总不是办法。”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老班主任,王老师用真心换取家长的理解与信任;用耐心帮助学生踏实走好成长道路上的每一步;用决心引领班级向前奋进。
如今,通过微信、qq等网络途径,家长和老师就能便捷交流,传统的入户家访形式似乎逐渐淡出视野。但当我们聆听了胡惠红老师和朱蓓怡老师分享的家访心得后,不禁让我们重新正视家访在教育过程中的不可替代性。胡老师通过一些生动的例子向我们展示了她家访中的三件“法宝”:(1)家访要讲究沟通的艺术,尊重家长,善于换位思考;(2)家访也要建立沟通规则:要准备全面,要学会倾听,要客观描述;(3)明确应对姿态。有了这三件法宝,胡老师在班级管理上确实棋高一着。
朱蓓怡老师的《从一个特殊孩子的转变引发的思考》的交流中,我们看到了朱老师对一个二胎家庭中“大宝”孩子的关心与关爱。当朱老师发现孩子情绪变化时,通过多次家访与家长沟通,了解到孩子情绪变化的原因,对孩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又通过相应的激励办法,最终取得不错的教育成效。
正如校德育骨干庞建芹老师和李展宏老师点评道:如今,微信、qq等聊天工具的运用越来越普遍,随着通讯技术的日益升级,网上联系变得越来越便利,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新接班级的普访,还是碰到事情后的个别家访,在通讯发达的今天,家访仍不失为管理班级的有效手段。
家委会代表张磊女士在聆听了王爱群老师的案例分享后表示:家校合作不只是加强家庭教育,更应走向家校合作制度化、现代化的转变,由家长进校扫地引发的一些思考就说明了信息分享的重要性。王老师通过“告知书”的形式和家长建立对等的信息交换,让家长全面了解老师的教育理念,同时,也让老师知道孩子在家的情况和家长内心的想法,这样从一开始家长和老师就是一种“合伙人”的关系,更有利于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对此,家委会主任刘涛先生也表示赞同。家校合作,不仅仅是在孩子遇到问题时就事论事,协同解决,更应就双方教育理念的输入与输出达成一致。对于班主任的辛苦付出,刘爸爸表示感谢,同时也希望有机会能将班主任工作中遇到的各类家校沟通案例整理成册,提供给家长们共同学习。
最后,潘校长对班主任工作的踏实、务实作风表示肯定,对班主任能从日常工作的小事引发思考并善于总结表示赞赏。同时,潘校长就三位一体的教育观念作出诠释:学校是枢纽;在“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中起到纽带作用,同时也是一个引擎,引导家庭教育更好发展。
研修活动结束之后,德育主任徐巍炜老师用三个“想不到”向诸位班主任及家委会代表的工作表示感谢。大队辅导员沈敏霞老师就少先队关于中队、小队干部工作民主测评结果做了反馈,通过数据统计、考察分析等就发现的干部测评中的问题提出建议与处理办法,并对后续小干部的辅导培训、队长学校的推进、规范少先队小干部选举流程等做了指导,为班主任(中队辅导员)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辅导,拓宽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