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辅读学校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在总目标中指出:“使学生具有基本的法制意识、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基本适应社会生活的公民。”可见,行为习惯的养成对智力障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特殊教育根据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教育需要,采用一般或特殊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挖掘受教育者的潜能。我校进行智力障碍学生“一日常规课程”的建设,将帮助辅读学校的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生活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校园环境、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更为将来融入社会打下基础,提升他们目前和未来的生存质量,也进一步深化了特殊教育的内涵。
该课题经过两年多的前期调研和经验积累,由新区推选参加上海市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的评选,最后在万众期待下成功申报成为市教育科研规划课题。
4月16日下午1点30分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时刻,浦东新区辅读学校《积极行为支持理念下,智力障碍学生“一日常规课程”的建设》开题大会在陆家嘴校区多功能厅隆重举行。市教科院的熊立敏老师、华师大的刘春玲老师、市教研室的蔡蓓瑛、区教发院教科室的戈玉洁老师、浦东新区辅读学校王英校长携课题组全体老师、全校班主任老师以及部分家长和志愿者代表出席了本次开题大会。
开题大会由区教发院教科室的戈玉洁老师主持。课题组成员从研究的提出、研究的概况、研究的进度三大方面详细进行了交流。
组长王英校长介绍课题研究概况,从“积极行为支持”、“智力障碍学生”、“一日常规课程”三个关键词出发,提出课程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关注生命质量,深化特殊教育内涵;补充课程框架,完善课程体系;倡导积极行为支持,丰富生态系统理论。
陈春意老师根据课题调研情况,对调研数据和访谈结果进行了全面的解读,用醒目的数据让大家看到了该课题研究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金秀红老师介绍了课程框架的搭建,她从课程理念的厘清、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梳理、课程实施的建议四个方面呈现了课题组的思考过程。
沈湘萍老师对标一日常规课程的内容和要求,阐述了在课程实施的不同时期,将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估,以不断了解课程实施的成效,也对课程的推进提供决策性依据。
课题的成功立项和可持续性研究离不开每一位老师的付出和支持,更离不开领导和专家们的关心和鼓励。市教科院的熊立敏老师、华师大特教系的刘春玲老师、市教研室的蔡蓓瑛老师三位教育科研领域的专家对课题进行专业评议。
蔡蓓瑛老师:课题研究基础扎实、思考成熟,实至名归。首先适应行为障碍是辅读学校学生共有的核心障碍之一,良好行为习惯对智障学生未来发展与适应社会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该课题以积极行为支持理念为依托,探索通过构建辅读学校“一日常规课程” 以支持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将“一日常规”与行为习惯之间建立连接,很好地把握了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所在。基于教学对象,课程体现现代课程的理念:计划性、目的性、可评价性,同时体现后现代课程的理念:开放性、丰富性、回归性,与辅读学校课程纲要中“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相符。
刘春玲老师:课题组围绕本课题的核心内容设计了研究方案,以此为出发点,将研究内容细化为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资源以及课程评价等四个部分的研究,进而对各研究内容进行了界定。该课题选择调查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调查学生、教师与家长,了解学生日常行为现状以及需求,为课程构建与实施提供依据;通过行动研究法建构并实施课程,并基于实施情况进一步完善课程。课题组所选择的研究方法适当,研究步骤合理。该课题有较好的研究基础,一方面,学校前期实践探索为课题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学校在人力、物力以及组织管理方面为课题实施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建议将“一日常规”课程与相关课程之间建立广泛联系,跟踪典型案例,探索整合与共融,以达成更好的教育成效。
熊立敏老师:课程的内容应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水平。评价研究建议不要放在最后,因为课程的目标是预期,是导向,所以评价可以与课程建设同步进行。课程的实施不能局限于学校的环境中,应更多为孩子长远考虑,为学生融入社会打好基础,可以适当迁移。课程要充分重视对家长的培训,一日常规家庭教育指导课程可以成为独立的家庭教育课程。抓住两个关键词,积极行为支持、校园生态系统。这一定是这项课题研究的创新和亮点。
评议专家组一致认为,该课题研究方案合理、可行,研究基础良好,同意开题。
《积极行为支持理念下,智力障碍学生“一日常规课程”的建设》这一市级课题的开题,是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一个新的起点。课题研究就是学校科研工作的引擎,由课题组老师引领,从而推动全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相信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各路专家的高位引领下,我们的课题研究一定会取得喜人的科研成果,真正实现王校长所提出的“让情怀落地,给每一位孩子最适切的教育”的办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