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的人民调解工作中,业务主管部门每月只能拿到一个调解成功案件的数字报表,对于每个调解员手上有几个调解案件,每个案件是什么内容,调解员每个案件的进展情况等都无从得知。传统的单一案件质量评价方式,可能导致人民调解工作成效无法完全体现,更无从抓手提高。2017年9月,区司法局决定用数据说话,以个案评价为基础,建立了一套覆盖杨浦区各行业、各街道(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人民调解员的人民调解案件质量评价体系,让人民调解工作更加规范、公正,经过前期试用,该体系于2018年1月正式运行。
即时掌握案件信息
依托人民调解案件质量评价体系,区司法局建立了上海首个人民调解质量监控平台,目前该平台覆盖了专业人民调解中心下属的知识产权调委会、消协调委会、道路交通事故纠纷调委会等6个调委会的15位人民调解员。
针对该平台,6个调委会各设一位内勤,负责将案号、当事人信息、纠纷类型、纠纷诉求等调解案件情况进行录入,录入完成后会将该调解案件通过平台发送给某位人民调解员。每位调解员都有自己的专属用户名,登陆后就会接到案件通知,可以直接点击查看案件信息,不用像过去一样反复翻阅案卷。调解完成后,调解员需要将结案情况、协议内容等信息提交,平台显示结案,并自动将办案结果统计到系统中。最后,再由归档员对案件网上信息和书面案卷进行核对,核对无误后进行归档。而在整个操作流程中,区司法局基层工作科则拥有查看所有案件信息以及调解员办案数、结案率、成功率、平均办案天数等工作情况的权限。
平台还为调解员提供了许多便利服务:在平台上填写的工作日志、工作安排会自动显示在电脑桌面上,以便随时提醒;案例的每个细节都能储存在平台中,调解员随时都可以调取查看,十分方便;当遇到棘手案件时,调解员还可以与同事商讨调解办法,大家都登陆平台同时查看案件情况,集中分析,相互借鉴学习。
据了解,截至4月初,该平台共录入案件1400余件。基层工作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原先想要了解一个案子,我们要跑到调委会翻阅卷宗,现在通过人民调解工作平台,足不出户,随时随地可以查看所有的案件,如果其中发现有什么问题,我们也可以随时提出来。”
用大数据说话,用质量检验
“杨浦一年大约有7000件调解案件,没有这个平台的话,我们没法查到每个个案,而单一案件根本不能代表调解员所有的工作,我们缺乏一个对人民调解员的合理的评估体系。”该负责人说。
以前对调解过程的记录只取决于调解员自己的习惯,在采用人民调解质量监控平台后,通过全流程记录,平台对调解成功率、调解过程的辛苦程度、调解的时长、案件的难易程度都会客观如实地通过数据体现出来。过去,因为调解不成功的案件会直接进入法院诉讼程序,也就没有归档卷宗,但其实调解员们的付出则更多地体现在不成功的案件中,而现在,所有案件都计入系统,不成功的调解案件也被分为材料缺失、没有调解基础、没有达成一致等三种类型,可以有效地判断调解不成功究竟是调解员能力有限还是客观条件限制,每个案子都有了结果、有了交代。
据介绍,强大而充实的数据支撑,保障了该评价体系得以客观、全面地记录和运行。评价体系中还创新性地设立了质量指标、效率指标、满意度指标、否定指标等四大指标作为评价、考核的重要依据。案件质量评价体系中又详实地设置了27个指标,通过这种多层级的指标设置,评价结果会更为客观、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