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村、古桥、古校“三古”著称的山塘民俗村,是一个保存完好的江南小镇,距今450余年。一条素练般的山塘河把老街隔成两段,北段是上海界,南段是浙江界,一街纵跨沪浙两地。由于山塘村原有公共文化设施不足,近年来,廊下镇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综合调配公共设施用于村民公共文化建设。
山塘村原有文化设施条件一般,仅拥有常规文化服务项目,如数字电影、农家书屋、文艺演出等。为了更好地利用和管理闲置空间,廊下镇统筹调配闲置校舍,通过市场化招募,以租金免除、政策扶持等一系列措施,引入社会资本对原有旧校舍进行维修改造。
位于山塘老街边的山塘小学,创建于1915年,占地2500平方米,有百年历史,校舍粉墙黛瓦,是典型的江南民居样式。2015年,山塘村利用村庄改造契机,对山塘小学进行适当的修缮,并做到“修旧如旧”。同时,委托上海琮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对村文化设施进行社会化、专业化管理。同年6月,琮璞文化苑落户原山塘小学,校舍里设有青瓷艺术陈列馆和青瓷艺术体验中心,包括500平方米的龙泉青瓷陈列博物馆,200人规模的视听会议中心以及300人同时可以操作的瓷器艺术加工体验中心等。琮璞文化苑完整地保留了原来校舍的整体风貌,展出龙泉青瓷哥窑、弟窑的部分作品以及形态各异的葫芦制品,以传承传统文化。
老街的一头还建有两段文化长廊和一个戏台。这是两地山塘村村民的文化阵地,时常会有各类文化活动在戏台上举办。在“三古”资源的利用上,山塘村尝试“政府主导、社会运作、百姓参与”的管理模式,组建两支专业队伍,包括民俗文化挖掘团队和民俗文化动态展示团队,将“三古”民俗文化挖掘展示项目委托给这些团队组织管理,引导他们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发动社会各方共同参与,以保障管理的常态化。同时,以故事、农民画、农事节庆活动为载体,沪浙两地山塘村还加强了区域联动,共同打造山塘文化品牌。相隔山塘河、相连山塘桥的广陈镇山塘村村民和廊下山塘村的文化交流十分频繁。
山塘村的文化设施,既免费提供给村民文化活动使用,也利用古色江南小集镇的特色开发旅游。
琮璞文化苑正位于郊野公园的核心地带,在郊野公园中的文化地位无及其右,是四方游客来此的必经之地。文化苑是一个巨大的民俗文化体验中心,也是金山区众多中小学的陶瓷实践基地。而除了学生外,各地游客也可以在文化苑中剪廊下喜字、走葫芦路,或是体验青瓷制作等。
除了青瓷之外,当地还将继续挖掘打莲湘、剪纸、农民画这廊下“三枝花”以及廊下土布等民俗文化,将传统文化融入旅游服务,形成促进农民增收的阳光产业。后续,山塘民俗村进一步整合各类民俗文化,将文化与旅游、文化与体育、文化与科普相融合,打造廊下民俗文化对外展示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