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7日下午,徐汇中学市级课题“创建中学生工程技术特色多样化发展学习模式的实践研究”在崇思楼4楼举行开题论证会,本次开题的课题是我区在上海市教委今年唯一批准立项的中学阶段教育课题。会议由吉姿副校长主持,教育党工委王亦群副书记、教育学院倪志刚副院长、教育局中教科奚云斐科长;上海市特色高中评审组组长胡兴宏、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规划办熊立敏、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崔春华博士,徐汇区教育学院科研员欧钧佑、顾非石、潘露等领导和专家前来指导,徐汇中学全体中层管理干部、教研组长、科研员、年级组长和创新课程教师参与会议。
曾宪一校长首先作为课题主持人向与会领导和专家介绍了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构想。本课题是支撑创建上海市工程素养培育特色高中,引领全校工作的总课题。研究源于校史的特色传承与创新、工程素养培育特色办学实践的传承和创新,学校有优秀的办学底蕴,培育出以马相伯为代表的一代代教育家、科学家、工程师等卓越校友。工程素养的主要内容包括广博的工程知识素养、良好的思维素养、工程实践操作能力、灵活运用人文艺术知识的素养、扎实的方法论素养和工程创新素养。学校已确定了汇学型人才培养模式,即“汇学=荟学+会学+慧学”。学校育人目标与工程素养特色课程的自然融合,课题研究目标希望构建融汇学科应用的, 以广阔知识面与认识积淀为主的“汇学” 型学习课程;形成强调应用性学科逻辑结构的学科教学方式及生本学堂实践案例;形成中学生“工程素养培育特色”多样化发展的实践模式。学校已经开设工程素养培育特色课程群,包含生命科学创新实验课程群、工程科学创新实验课程群和“双新”种子课程群等。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背景和能力创建不同层面的教学体系。学校积极建设工程素养特色社团群,基础型课程中渗透工程素养,拓展课课程中突出工程素养,研究型课程中深化工程素养。目前,学校依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9所大学、3家高科技公司,已经总投资110万美金+1790万人民币,期望在创新教育和工程素养培育特色培养实践中能为学生未来回答“钱学森之问”奠定学识学力基础。
张德贵老师随后向与会领导和专家介绍了其子课题“高中科技创新教育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以《多彩的功能膜》为例”的开题情况。张老师从课程的开发者、教材编写者、课程实施者,引领孩子从准备创新——体验创新——自主创新,介绍了他进行工程素养课程从创生到成功实施的经验,得到了与会专家的好评。
上海市特色高中评审组组长胡兴宏首先肯定了徐汇中学的改革实践具有鲜明特点,强调了4个结合符合学校科研的特点,一是课题研究与特色高中创建相结合;二是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相结合;三是骨干引领和群众性参与相结合;四个是研究课程教学与研究学生学习相结合。徐汇中学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实践基础,对课题研究成果有丰富的期待。表扬课题研究实践基础好,已经建设了多个创新实验室,建设了特色课程群,框架搭建上注意适应学生的差异,为课题研究打好了良好的基础。课题研究内容丰富,从各个侧面来研究问题和实践。崔春华博士评价说,徐汇中学的实践更多体现了“做中学”的特点,这与“慧学”人才培养模式接近。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规划办熊立敏肯定了徐汇中学目前的实践工作做得非常扎实。
教育党工委王亦群副书记指出,目前徐汇中学创建上海市工程素养特色高中是徐汇区教育局重点关注的项目,工程素养要在同类项目中突出出来,要有一批对知识创新有想法,敢于作为,主动去思考的教师队伍,还要有完备的课程及评价体系,最终成果是成为工程人才的摇篮。这个课题非常有价值,课题对接上海市对人才的聚焦,对学生的职业生涯的规划。徐汇中学作为徐汇区第一家评审学校,作为最早有机会做工程技术项目的学校,教育局一定会在资源、经费等等方面提供支撑。
最后曾校长代表课题组感谢所有与会领导和专家提出的宝贵建议,按照专家指导进行扎实研究,课题组将与徐汇中学全体教师一起努力,将“工程素养”打造成汇学的名片,使徐汇中学成为未来更多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摇篮。
(摄影:丁磊;责审:郑亚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