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新江湾城风筝节推陈出新 500只风筝惊艳上海天空

2018-4-2 9:24:59发布72次查看

今天早上,一支由500多个风筝组成的“风筝方队”飞过新江湾城的天空,接受市民的“检阅”。从传统的纸风筝和塑料风筝,到巨型的长龙风筝和热气球风筝,新江湾城风筝节12年来不断推陈出新,将这一带着儿时记忆的传统手艺融入到现代城市生活中。
放飞“热气球”,老手艺不断创新
一只巨型热气球风筝正在放飞,成为今年风筝节的“明星”。
早上7时许,上海城投基地的蒋申夏便早早地来到今年风筝节的主会场同济大学一附中。作为“风筝制作与放飞”优秀后继人才之一,他的任务是把今年风筝节的第一只风筝放上天空。
一根绳子上串联着三只立体的动物,圆鼓鼓的水母、奔腾的骏马和一只圆头圆脑的小狗,一只风筝体型足足有三倍的足球球门那么大。“这不是热气球么?!”人们惊诧于这只风筝似乎与印象中的不太一样,原来这是一只热气球风筝。
“热气球风筝是近年来风筝协会的创新,其原理和普通热气球一样,通过气流穿透球体内部来实现飞行,只不过热气球靠的是热力,风筝靠的是风力。”蒋申夏告诉记者,这样一只巨大的风筝,需要三个人同时放飞。
一个人在前面牵引,两个人在后面拉,就像拔河一样,屏息等待一阵风。风来了,气流从热气球中穿过,“大水母”渐渐鼓了起来。逆风起飞,风大时,紧走十几米,领头的水母风筝便腾空而起,其他两只也跟着升上高空。这只三联热气球风筝一直在上空飘扬,成为风筝节的背景。
“飞行方队”表演,海派风筝艺精于操纵
三条长龙风筝并排飞行。
每年的风筝节,都有一个“明星”节目,今年的明星应数风筝协会六位老师傅表演的“风筝飞行方队”。手中拿着线,六个人站成一个方阵,每人手里控制一只小风筝。逆风前进、迎风急转、跳跃翻腾……六只风筝组成的“飞行编队”在高空中整齐划一地完成一系列高难度动作,引起现场一阵阵惊呼。
“海派风筝最大的特色是运动风筝,而运动风筝最考验的就是风筝的操纵技巧。”上海市风筝协会会长、风筝传承人陆诚祥是目前上海大多数风筝后继人才的老师傅,他告诉记者,风筝放飞后,完全靠手上两根线来控制方向,像这样的风筝方阵表演需要放飞者有很强的控制能力。
只见陆诚祥手中的线时放时收,风筝就在空中来回翻滚、穿越,跳起了“空中芭蕾”。“当风筝腾空后,要掌握好手中线绳的牵引力度,根据风筝盘空的平衡、高低、倾斜等状况,及时调整线绳的收放。”据陆诚祥介绍,在放飞过程中,要密切注意风力、风向的变化,靠眼、手、脑紧密配合。
一只长20多米的长龙风筝正在放飞,长龙的尾巴最吃风力,通过尾巴先起带动整个风筝腾空。
流传500多年,民间手艺难在传承
风筝制作与放飞的传承人现场传授风筝制作技艺。
上海是我国风筝主要的传承地区,早在明正德(1505年)年间,当时新江湾地区所在的殷行镇,每年2月2日都会举行龙华庙戏,人们会售卖和放飞风筝。500多年来,江湾地区凭借开阔的土地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一个天然的风筝放飞基地。
2003年,新江湾城风筝队成立,陆诚祥作为传承人代表,带领着50多位有风筝绝活的手艺人,在传统风筝制作工艺上融入本土“海派文化”,自创了“祥龙”、“盘鹰”、“夜光”等海派特色的品牌风筝。今年杨浦启动了“风筝制作与放飞”市级“非遗”项目的申报工作,通过杨浦“睦邻家园”的建设,推动风筝文化进社区、进校区、进园区、进商区、进营区,传承新江湾城海派风筝文化,挖掘与培养了一批批后继人才。
上海复旦科技园小学的周思颖小朋友今年上四年级,但已经是一位小小的“风筝制作与放飞”优秀后继人才。作为风筝制作与放飞教学基地,复旦科技园小学每个星期都有一堂风筝制作与放飞课程,周思颖从不缺席。一把小刀将竹篾从中间劈开,用棉线固定骨架,绕几圈后打上一个活结,在陆老师的指导下,小周现在已经能亲手扎一副结构对称、符合力学的风筝。
家长带着孩子亲手制作、放飞风筝。
为了让普通市民体验传统风筝制作手艺,今天的风筝节上还开设了四个分会场,普及风筝知识,亲手绘制风筝面,以及在老师傅的指导下尝试制扎风筝。“现在的风筝都可以机器生产,亲手做的人少,专门研究的人更少。”一张纸,几根竹篾,一卷线,承载着儿时的一个飞翔梦,为了这个梦,陆诚祥做了40多年的风筝,他最希望将来有更多年轻人参与,把这项民间手艺传承下去。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