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彭旭卉)“国资监管并不是打着‘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旗号,把企业‘看死、盯牢’,而是要通过服务的理念,不断健全和完善国资监管制度,逐步放权,让国资国企改革变得更有力度、有深度、有温度。”这是区国资委班子成员达成的共识,也是工作的方向和目标。
过去一年,区国资委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高质量发展总要求,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聚焦重点,攻坚克难,国资国企功能优势深度体现,改革发展扎实推进,国资监管效能不断提升,党建基础不断夯实,努力开创了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和党建工作的新局面。
做深化改革的有力推进者
国企领导人员考核是国资委作为出资人对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成果及经营管理成果的检验,班子成员一直在探索和思考如何抓牢考核这一“牛鼻子”,使之既体现企业特点,又突出党的领导,既能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又能发挥考核的激励和引导作用。
为此,区国资委班子为每家国有企业都“量身定制”了考核目标,包括年度目标和任期目标。班子成员与企业之间建立了对口联系制度,通过每个人对口几家企业进行实地走访,深入了解企业情况,与企业班子就考核目标进行面对面探讨,经过几轮磋商,终于形成符合每家企业实际情况的考核目标。
考虑到国有企业既面临着经营业绩的考核,也面临着党建和干部考核,轮番多次考核可能会挤占企业大量的时间。那如何既能考核到位,又能节约时间?区国资委班子成员们反复研究,设计流程,最终形成了包括干部述职、民主测评、台账检查、个别访谈等环节的考核流程,在短短的4天内完成13家区管企业的实地考核工作。在考核过程中,班子成员耐心对待每个细节,坚持实事求是,他们深知:只有坚持考核工作的严肃性和严格性,才能真正达到考核的目的,才能激发国有企业提质增效的动力。
做调研成果的转化者
调研走访的目的是什么?如何使调研成果转化为推动国资国企改革的具体举措呢?区国资委给出的答案是——实行总会计师制度。
自2015年下半年起开展的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提出要建立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模式。如何“管资本”?如何“管好资本”?通过什么渠道?以什么方式?这些都是摆在区国资委领导班子面前亟需想清楚的问题。为此,区国资委领导班子开展了一系列调研工作。通过搜集相关的政策法规和经验做法、走访市国资委及其他相关单位了解各项政策的具体口径以及深入区管企业了解各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情况等,综合各方调研信息,最终决定在各区管企业中开展总会计师委派工作,发挥总会计师在规范企业财务管理、参与企业重大决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使财务数据的分析和运用成为促进企业持续发展、提升决策科学性的可靠依据。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和努力,至2017年底,已有10家区管企业委派了总会计师,在总会计师的牵头组织下,这些企业共新增订立或修订了64个制度,帮助企业规范内控制度、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梳理管理流程等。同时,10家区管企业(涵盖合并体系及托管企业)共新增83家纳入财务集中管控范围,财务集中管控面由委派总会计师前的27.55%增长至48.72%。
记者了解到,近期区国资委班子又开始了新一轮调研走访,围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解决改革难点痛点”,选取八个课题方向。班子成员表示,调研只是个开始,希望通过调研能使国资国企改革推进得更为扎实、更有成效。
做国资国企改革的“店小二”
区国资委班子里,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别把自己当成“管理者”。他们认为,要以“服务”理念来开展国资监管,做好国资国企改革的“店小二”,为国有企业提供一个充满活力的发展环境。
2017年,为进一步优化区域内国资布局,促进苏河湾区域资源集中统筹管理,区国资委着手开展天星大厦部分楼层划转苏河湾公司的工作。天星大厦位于苏河湾地区,早在2015年底就曾提出过从大宁集团划转给苏河湾的需求,但由于面临着产权属性特殊、大厦内安全隐患较大、租户情况复杂、划转双方相关资产及费用清算等问题,迟迟未能实现划转。2017年,大宁集团和苏河湾公司又将此事上报至区国资委,要求协调划转事宜。区国资委班子十分重视,下决心解决此事,一方面通过实地调研,了解两家公司的实际要求和天星大厦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也多方协调,既要制定符合天星大楼产权特殊性的划转方案,又要兼顾划转双方的经济利益,还要确保划转过程中的安全稳定。通过一个月的不懈努力,终于取得各方满意的协商成果,并于2017年底正式开展相关划转工作。
此外,区国资委班子还建立了对口联系制度,搭建了总会计师等企业管理层培训平台,优化了监管事项审批流程,聘请了税务、律所等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专业咨询等等,希望在做好“店小二”的过程中,为促进国资创新、激发国企活力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