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 静安新闻

《天竺之华》凸显静安文创新思维

2018-3-27 16:06:00发布88次查看

记者 余儒文 摄

(记者 李瑛)3月17日,由静安区文化局、静安区文化馆支持,自然力研究院、印度驻上海总领事馆、chaiti艺术基金会联合发起并主创的多媒体音乐剧《植咒:天竺之华》在静安区文化馆上演,一批与服饰、绘画、手工艺、印刷品、生态环境保护、环保教育有关的中印组织机构代表集聚文化馆的中庭广场举办了中印文化体验日,吸引了数百人次参观。

多产品 高互动 全流程:文创的新“三一律”

作为本次活动的中方制作人,自然力研究院和上海阅读派文化交流中心的负责人李晶晶告诉记者,本次跨媒体音乐剧实际上是一次新型文创实验,静安文化局和文化馆通过灵活的机制鼓励民间文化机构突破“静态展出”思路,通过先设计共创文化空间和海派文化客厅,再在一个文化空间平行举办多场跨国文化互动,以此推动一系列文化创意产品的动态生产。“戏剧表演有一个‘三一律’原则,说的是一个空间、一个时间、一个故事,我们的文创在多个空间,多个连续时段,创造多个平行跨文化互动叙述,因此在尝试一种新‘三一律’文创模式。”李晶晶说。

据主创人员介绍,本次除了《植咒》的跨媒体音乐剧演出,主创人员还在创作同名绘本和多语种文创产品;在设计跨国文创活动的同时,主创人员还担纲空间设计师,整体设计和施工了静安区文化馆“蕤造文化共创空间”;参加《植咒》的主创人员为了准备这台剧目,在冈底斯山拍摄生态影片,在印度、巴西等地搜集与植物有关的生态故事。

“我们一般概念中的植物是不动的,但是在我们看来,植物是一种充满动态和流动性的意象生产和景观创造,植物是一种思维方式。正如在《植咒》这台音乐剧中,我们让观众思考山海经里的植物,印度佛经中的植物,巴西等南美国家的植物意象,西藏山水源头的植物,最终去体会这些文化意象背后的植物精神。”自然力研究院联创人、本次剧目导演和编剧周雷解释说。周雷的学科背景是人类学,他除了在自然力研究院担任研究和生态设计工作,还供职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编辑部,专攻植物学领域的科普媒体推广,此次通过音乐、舞蹈、展览的综合形式介绍植物知识,是他继2017年与上海自然博物馆合作《楚辞:植物归来》多媒体剧的第二次尝试。

在周雷看来,任何文创都需要土壤、气候、养分、生态群落。“我把静安区文化局的系列支持理解为一种动态文创概念,只要有好的创意和执行能力,你就会被当作‘创意种子’,静安区的丰富生态群落和民间文化土壤让我们可以进行高效的文创生产,从空间设计、社区文化营造、跨国文化创意、多媒体艺术作品生产,文创成为一种弥散展开的块茎式繁殖。”

在中国体会海派精神:文创如何美美与共

对于什么是真正的全球城市时代的文化创新,静安区文化局局长陈宏有多年思考和实践,陈宏认为,静安区正以国际交流“码头”和文化原创“源头”的胸襟,培育和推广文化交流的国际品牌,尤其是重点打出静安现代戏剧谷、上海国际戏剧节、环上大国际影视园区三张“文化名片”。在陈宏看来,真正有活力的文创是“现在进行时”:全年有戏、跨国融合、静安创造,真正激发民间机构的活力,挖掘海派文化精神,让不同国家的新上海人都能表达自我,实现文创中的美美与共。

来自印度chaiti艺术基金会的辛哈已经在上海生活多年,他认为此次活动基本由民间机构自我驱动,通过原创的戏剧脚本,导演让不同文化的创作者都可以有自己表达的自由,提供了很好的文化交流和对话情境,在自由创作的同时,导演还将研究调查成果发布和跨国文化市集结合起来,极具创造力和活力。而本次多媒体生态原创剧的主创人员几乎来自静安的“三十分钟文化圈”,主创人员分别来自上海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静安区文化馆、上海阅读派文化交流中心、印度chaiti基金会,“国际静安 跨国创造”,海派的融合魅力在这台剧充分体现出来。

通过先设定脚本确定形式,进行开放式文化聚合,自然力研究院通过静安区文化馆为原点,将生态保护、自然科考、环境教育、艺术文创、民间工艺保护、古建筑保护、上海石库门记忆等因素聚集到一场活动中来。在主旨音乐主题清晰的前提下,创造了不同的文化间奏、协奏和赋格。静安区文化馆馆长韦燕华表示,此次活动打破了静态展览和单次社区活动的简单形式,将文化市集、多媒体音乐剧、中印文化互动、海派文化聚合等要素结合,在设计文化馆空间的同时,把各种文化力量在空间聚合,成为一种动态较强的新型文创,值得日后不断推广。

 

静安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