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普陀区"1+1+1"签约 当好居民健康守门员

2018-3-27 11:18:25发布65次查看

熟练地穿过狭长的巷子,真如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杨楠走入一间逼仄的房屋,里面住着的病人已有87 岁高龄。十几年前老伴去世后,没有子女的她被诸多疾病缠绕,整日卧床,只有一个家政员陪伴,生活拮据。
  看到杨医生,老人很开心。杨楠询问老人这两天睡眠、胃口好不好,给老人听了心跳,做了常规的检查,然后开药并叮嘱老人日常注意事项。随后,杨楠匆匆告别,等待着她的是下一个家床病人。
  今年是杨楠在真如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第19个年头。自从“1+1+1”家庭医生签约推广以来,这样需要上门提供医疗服务的对象,杨楠有13 个,包括6 个残疾人士,2个离休干部。
  而像杨楠这样的团队,真如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34 个。
  “1+1+1”签约模式为上门服务提供便利
  一大早,杨楠刚到办公室。一个熟悉的声音响起,“杨医生,今天我烧了粥给你,快趁热吃吧。”家住南大街的赵阿姨端着一锅粥,热情地招呼道。
  就在一年前,赵阿姨全家参与了家庭医生“1+1+1”组合式签约,杨楠成为赵阿姨一家的健康守门员。所谓“1+1+1”组合式签约,是指居民与家庭医生团队签约,包括1名全科医生、1 名护士、1 名公共卫生医师。平日里,全科医生门诊时为签约居民看病、检查、配药,为他们制定健康管理方案,同时为行动不便的病人上门出诊;社区护士则提供上门注射、抽血、导尿、随访等工作;公共卫生医生负责社区疫苗接种、慢病随访、传染病防治指导、健康宣教等工作。
  赵阿姨邻居老伯中风卧床,不方便出门就医,老伯家人便在电子平台上与家庭医生预约,接到预约后,杨楠便会选择门诊量相对较少的时间上门出诊。目前,已有846 户、2132位居民与杨楠的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杨楠一周约600 人次的门诊中,70%为签约病人,同时,南大街居委13 个需上门的家庭病床病人由杨楠负责,包括不方便出行患者、残疾人、离休干部等。
  为签约病人全家健康守门
  家庭医生的模式让病人和医生有了更多交流,医生对病人的病情有了更细致的了解。
  一天,一向爽朗的签约病人柳阿姨(化名)眼睛通红着来找杨楠。她哭着对杨医生说,她孙女在华山医院就诊,检查结果提示有患自身免疫性肝病可能,报告单如晴天霹雳,全家人难以接受。
  作为家庭医生,杨楠根据自己对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了解,向他们解释。这个疾病发病率很低,目前也很难确诊,即使真的确诊,早期积极治疗可以控制发展。杨楠得知女孩刚参加工作,经常在刚装修过的公司加班,近期又患上了感冒,这些都是导致gpt和部分免疫指标升高的原因,干扰因素比较多,还需进一步明确诊断。那天杨楠与家属谈了很久,听了专业解释,一家人的紧张情绪得到明显缓解。
  一个月内,柳阿姨孙女的各项指标明显下降,原来的怀疑排除了。作为他们全家的家庭医生,杨楠得知结果后也为她们高兴。
  该政策受益者的队伍日益壮大
  自上海市推进家庭医生“1+1+1”组合式签约服务以来,签约病人在病情稳定情况下,家庭医生可以适当延长处方期,最长可至6-8周。同时,签约后上级医院的延伸处方,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可配药,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付费后,药品由第三方公司直接配送至社区,减少患者去二、三级医院往返、排队的时间、精力,同时在社区承担的费用比二、三级医院相对优惠,在经济上也为签约病人带来实惠。
  汤阿姨就是政策的受益者。她常年需要在华山医院配专用的治疗心脏病药物。由于身体原因,汤阿姨行走不便,每次,她都需要起个大早,大老远地跑到华山医院,挂号、看病、付费……拿药都要大半天,直到晚上才能把药配齐回来,把她折腾得够呛。自从签约了“1+1+1”,她只需要去离家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找到签约的家庭医生杨楠,在延伸处方中选择自己长期服用的药,便能在社区支付医药费,回家等待药物快递上门,这给汤阿姨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免去患者奔波的劳累,就诊费用相对优惠,转院也能走绿色通道,有问题也能及时咨询,大多数居民非常接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现在也有越来越多居民加入到签约队伍中。”杨楠笑道。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