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个体细胞克隆猴团队下一目标?疾病模型猴
2018-3-27 10:43:00发布76次查看
世界上首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已经4个月大了,健康而又活泼。实现这一重大突破的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克隆猴团队,有什么新进展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今天获悉,该团队正和同事合作构建疾病模型猴。
“目前,已经有几只猴子怀孕。我们期望今年年底能够生出模型猴,来验证之前的一些假设,使得克隆猴可以真正用于研究。”克隆猴团队孙强研究员说,一直想做疾病模型,这就必须拿到足够的模型数量。这也正是体细胞克隆猴构建成功的意义所在,使得猕猴可以成为真正有用的动物模型。
回顾当初,对于为什么要做克隆猴孙强也有了更深的体会。2009年,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建立了国内第一个非人灵长类平台,2011年构建出世界上首个自闭症模型猴,也做了其他基因编辑模型。但与此同时发现了一些问题,由于猴子的个体差异性很大,对实验干扰就会比较大。比如,小鼠通过连续20代有性繁殖可以培育出遗传背景相同的近交系小鼠,但猴子繁殖期在5年左右,20代至少也要100年之久。科研人员做基因编辑时发现,有些细胞被编辑,有些细胞却没有被编辑,这就造成了基因型的不一致,从而表现型也很难做到一致,因此药性和安全性都很难评估。此外,基因编辑在胚胎上操作效率很低,难以实现复杂的遗传操作,也就无法建立负责遗传调控的模型。
而体细胞克隆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有部分体细胞可以在体外进行培养实现无限增殖,也就是能“批量生产”,且遗传背景完全一致。科研人员可以在体外对体细胞进行复杂和精准的基因编辑操作,只通过一代就能培育出研究某种疾病的模式动物。
为什么说猕猴可以成为科研中真正有用的动物模型?孙强介绍,狂犬病、霍乱等疾病的疫苗曾用猴子进行安全性测试。阿尔茨海默症(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病等疾病的研究,也都需要猴子作为模式动物。体细胞克隆猴的构建成功,使得模型猴的制备时间缩短到一年内。由于克隆猴的遗传背景相同,减少了个体间差异对实验的干扰。由此,我国可建成以非人灵长类为模型的主要研发基地和产业链。
对于民众关注的克隆人问题,孙强再次强调,从2009年建设非人灵长类平台起,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从未想过要克隆人,科学家有自己的伦理约束,做繁殖性的克隆人也没有任何意义。而体外组织培养器官,目前技术上也还没有达到这一要求。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