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晓华,嘉定区江桥镇党员,上海市芨芨草公益文化发展中心发起人。
担任世博志愿者、免费教授手语、关注贫困山区、结对失独老人……10多年来,他始终热衷公益,足迹踏遍云南、青海、甘肃等12个省的21个贫困地区,累计募集捐赠电脑120多台、校服1500多件、课桌椅4000多套、图书2万余册、文体用品20万余件,组织参加爱心义卖10余次,累计募集资金150余万元。
印晓华先后获得上海市青年中心优秀青年骨干、上海市优秀青年志愿者、上海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十佳好人好事(提名奖)、上海市优秀志愿者、上海世博会杰出(园区)志愿者、上海市杰出志愿者等多项荣誉。
①10多年来,印晓华的足迹踏遍云南、青海、甘肃等12个省的21个贫困地区。
②今年是印晓华投身公益事业的第十三个年头,他的志愿服务时长已经超过6000小时。
③印晓华和志愿者们到山区捐赠图书。
志愿服务时长超过6000小时
今年是印晓华投身公益事业的第十三个年头,他的志愿服务时长已经超过6000小时。
在朋友眼里,印晓华是个阳光的“80后”男生,大家喜欢叫他“大郎”。“古代男子叫‘郎’嘛,大郎即高大的男子,希望自己成为负责任、有担当、重情义的人。”印晓华说。
2005年11月,印晓华第一次参与公益活动,热爱户外运动的他通过一家俱乐部组织的图书捐赠活动初次造访大别山。达到目的地后,看到满地泥巴、砖墙裸露的校园环境,印晓华深受震撼。“教室的窗没有一块玻璃是完好的,很暗很暗。”印晓华坐在第一排,却仍看不清黑板上的字,“想到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太心酸了。”
这次经历在印晓华心中种下了公益的种子。同年12月,他通过网络论坛参加了一次敬老活动。志愿者们陪老人聊天、下棋,有才艺的小伙伴还给老人送上了文艺表演。“也许就是那种简单感染了我。其实我们根本没做什么,但临走时他们拉着我们的手说谢谢,让我们常来坐坐,老人们殷切的眼神让我觉得自己被需要。”当时正值爷爷奶奶去世,刚踏入工作岗位的印晓华也遇到了一些职场困扰,走出敬老院时他感觉自己的压力得到了缓解,“原来带给别人快乐的同时也可以治愈自己。”此后,印晓华几乎每个周末都泡在敬老院里。
在敬老院服务期间,志愿者给老人表演的手语歌引起了印晓华的兴趣。“当年《加油好男儿》特别火,选手宋晓波在电视上比划着手语,觉得很正能量,我就想自己学会了也能给老人表演。”2006年,印晓华报名参加了一个手语普及培训班,进行了系统学习,并开始尝试自己编排手语歌。
受他影响,身边的朋友也开始对手语感兴趣。在朋友建议下,印晓华创办了免费的手语沙龙,在手语教学的同时向学员传播公益活动的信息,反响意外热烈,募集到爱心基金1000余元用以扶助聋哑人群。随着学员人数越来越多,2007年,印晓华与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天使之翼手语社团,“当时考虑不要单单教手语,而是尽可能提供一个平台,让想要从事公益的人得到更多信息。”
不再孤军奋战
芨芨草是一种生长于大西北盐碱地戈壁滩上的植物。印晓华决定以此命名自己的公益团队。在他看来,这支从民间走出来的草根公益组织与芨芨草如此相似:芨芨草没有丰富的资源却依然倔强生长,虽然外表难登大雅之堂,却是当地牛羊赖以生存的食物,这与“芨芨草”公益团队实实在在、低调行事、坚定执著的奉献精神不谋而合。
2014年的一次公益活动让印晓华记忆犹新。“那次我们去了安徽玉山看望结对的孩子,孩子主要由奶奶照看,肢体残疾的父亲在山上看林,母亲离家出走,祖孙三人挤在一间破旧的仓库里,床褥发黑,孩子脸上还挂着鼻涕。”印晓华回忆,当时探访的志愿者都忍不住流下眼泪,把兜里的现金几乎都掏了出来,到达上海时大家身上加起来总共不足20元。
团队的壮大让印晓华不再孤军奋战,公益项目的运营也渐入佳境。在公益项目的选择上,印晓华有自己的标准,“我们的项目切合‘精准扶贫’的理念,哪里需要我们就去哪里。我在山区一所学校看到一张课桌残破不堪,但却在桌面上看到用刀刻着的‘奋斗’二字,令人动容。”爱心课桌椅捐赠项目至今仍在运营,截至目前已经捐出4000多套课桌椅。
在项目立项前,“芨芨草”公益团队成员都会去踩点考察。募集到物资后,志愿者会打包装袋,并在每个袋子上贴上标签,确保物资派发时的有序性。每月的资助明细会记录在案,并在网络上公布。
目前,“芨芨草”公益团队定期开展的常态活动,包括“遇见阳光、呵护阳光”阳光之家共建、“爱心一对一”山区孩子结对等。印晓华表示,日后团队运营的重心将淡化山区助学的部分,“通过多次回访,我们发现山区的条件越来越好了,以后这方面的项目会渐渐减少,未来更倾向社区服务、环保方面的公益项目,比如关爱失独家庭、保护东滩鸟类等。”
助人亦是助己
10余年公益生涯中,印晓华在给他人带去温暖的同时也收获了不少感动。
2018年春节前夕,安徽大别山一位女孩带着家乡的年货前来探望印晓华。这位女孩是印晓华在2006年结对的助学对象。第一次资助她时,她正读小学三年级。女孩家人还曾托在上海打工的亲戚向印晓华表示感谢。后来,双方联系渐少,但印晓华仍然每月按时汇款,从未间断。2011年,印晓华突然收到一张明信片,女孩告诉他自己在卫校就读。如今女孩已经毕业并在上海工作,这令印晓华倍感欣慰。
2010年,印晓华通过江桥镇“金拐杖志愿者”结对服务结识了一对失独老人。这对年逾七旬的老夫妻沉浸在痛失女儿的阴霾中无法自拔。印晓华初次登门拜访时,看到女儿卧室还维持着生前的布置,床上放着一袋衣物,床头有一张女儿的照片,而那时距离女儿离世已经多年。印晓华想帮他们走出阴影,便常常提着水果、点心去慰问,还带着自己家人和老夫妇一起去周边游玩。老人的心结渐渐打开,2年后,二老主动将女儿的房间撤空,不再睹物思人。印晓华说:“这代表他们彻底放下过往,走出了阴影。那一刻我觉得我这么多年的努力有了效果。”
印晓华说,参与公益活动多年,有太多意外惊喜让他看到了人性中的真善美,“我们在网上发布招募贴,很多人看到了就捐,也不核实去向,因为相信我们。”每当有学校希望通过“芨芨草”向山区捐赠旧课桌椅,志愿者得到消息后都会马上赶往目的地帮忙搬运,从下班搬到凌晨两三点,尽管很累,但大家都很快乐。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在印晓华看来,大家不带功利心,特别纯粹。
在上海西郊服务业集聚区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任职的印晓华业余时间几乎都在从事公益活动,这种生活节奏让他感到十分充实。“现在不做公益,反而觉得很空虚。”他唯一觉得遗憾的就是少了对家人的陪伴,“有时会带着女儿一起做公益,敬老院的爷爷奶奶们都很喜欢她。”
2014年12月18日,上海市芨芨草公益文化发展中心注册成立,这个民间团体由此成为一家社会组织。印晓华特别在组织全名中加入了“文化”二字,在他看来,公益不仅是一种行为文化,更是一种精神文化、信仰文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随手公益,快乐志愿,日行一善”是“芨芨草”的宗旨。在印晓华的理解中,“公益”二字含义广泛,“公益的对象不一定是弱势群体,随手捡垃圾这样的小事也是一种公益。公益能传递正能量,助人的同时亦是助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