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如何给自己“体检”?居民最关心的永远是,医院诊疗水平如何。谁来解决医院职工的生活难点?患者的声音谁来倾听?家庭医生推行后效果如何?
你关心的这些问题,声声有回应。最近,松江区卫计委大调研,来了一次“全身体检”,并针对痛点,对症下药。
医疗系统“四步问诊”“全身体检”
此次松江医疗系统的大调研重点锁定基层党建、卫生人才建设、体系建设、医联体、卫生信息化、分级诊疗、家庭医生服务等七个方面,通过 “四步问诊法”,寻找卫生计生行业存在的痛点、难点问题,以此进行“全身检查”,对症下药。
大调研工作以四步问诊法,特别是设立痛点之问,以痛点之问为重点,解决两个获得感,医生职工的获得感和就诊市民的获得感。
近两个月时间,调研覆盖系统内27家医疗卫生单位,走访座谈77次,访谈社区居民67人,进行两次调查问卷;共收集反馈问题38件,收集建议47条。
经过梳理,针对卫生队伍人才建设,卫生信息化方便就医、家庭医生向社区延伸服务等方面的问题,区卫计委与基层医院一起寻找这些痛点的解决办法。
紧抓重点,如何提升诊疗水平?
在松江卫生系统中,区中心医院的诊疗水平被患者寄予了更多的期待,而诊疗水平的提升,靠的是大批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型人才。
在大调研过程中,区中心医院了解到患者的这一需求和期盼,以引进和培养相结合,通过给医疗人才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事业留人,提升医院诊疗水平,提升病人就医的满意度。
李岩松是区中心医院从浦东引进不久的心内科专家,擅长冠心病介入诊疗工作,在他主导下启动的区中心医院胸痛中心,急诊介入手术量达到上海同级医院领先水平。
说起当初怎么就从浦东跳槽到了松江,他脱口而出,是这边的事业发展环境和院方对医疗人才的重视吸引了他。
刚开展工作需要的设备器材较多,现有的设备是远远不够的,李岩松团队向医院做出了申请,医院在最短的时间内也已经同意了计划,有的已经落地了,有的已经备案了,在院方领导的支持下,李岩松团队很快的把工作开展起来了,首先把胸痛中心的平台建设起来。
区中心医院先后推出优秀学科带头人培训计划、科研英才计划、优秀医疗人才培养计划、出国研修项目等,现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专家120人。
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使医院的诊疗水平提高了,直接收益的是就诊的患者,很多毛病不出松江就能得到了治疗。
破解难点,“小炒”减负,微信发声
在开展大调研过程中,区妇幼保健院从解决职工晚餐的小事入手,用“小炒”提升职工幸福感,破解工作难点;通过微信二维码,了解患者需求,掌握病人痛点,前来就诊的病人也因此受益。
区妇幼保健院92%都是女职工,平日里,医护人员的工作紧张而忙碌,女职工们的平均年龄不到40岁,工作劳累一天,回到家再来个全套“买汰烧”,真是吃不消。院方从解决职工晚餐的小事入手,用“小炒”提升职工的幸福感。
区妇幼保健院护士潘莉琴表示,“食堂成立了一个点餐系统,我们称之为‘小炒’,每天四点半食堂微信群会显示第二天晚上的晚餐。我们可以在四点半到六点之间登录这个系统点餐。下班后,就可以拿上热乎乎的菜回家了。另外这里价格便宜,比自己买性价比更高,这点就非常受欢迎。职工的生活难点解决了,干劲就更足了。”
同时,院方推出微信二维码服务,遍及医院所有病床,让医患能够及时沟通,黑白方块间,满满贴心。
不仅如此,产妇出院后,点击二维码可以进行出院随访的工作,在病人出院一周再次对满意度进行测评,以供院方改进工作。此外,她们还会给产妇去一个微信推送,提醒产妇42天以要到医院做一个产检,这使产妇对院方工作的满意度高达99%。
墙上贴满了感谢信
关注热点,怎样做又快又好的家庭医生
随着越来越多人对防病治病的关注,社区卫生服务也愈发受重视。
更多精彩:家门口就能看病!在松江,谁家还没个“医生朋友”
在开展大调研过程中,方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了解到居民对社区医生的需求强烈,主要是年龄大的居民,在医院就诊、开药行动不便。尤其是一些糖尿病、高血压的慢性病人,往返医院开药,频繁排队,既麻烦又费钱。
“我们现在全科和中医的规培生有11人,算挺多的。”方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表示,“签约后,我们的居民得到了一个‘快’。家庭医生相互合作,满足市民各方面需求,居民的满意度也提高了。”
中心针对社区居民的需求,努力扩大家庭医生队伍,将医疗服务向社区做延伸,让居民不仅方便了问诊,还节省了看病费用,收到了社区居民的欢迎。
同时社区医生进社区,还经常给居民做一些健康、保健方面的讲座,内容涉及慢性病防治、常见病用药注意事项等,居民在用药的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找社区医生也很方便,深受社区老年居民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