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崇明南门大堤:从若有若无到固若金汤

2018-3-23 13:47:45发布74次查看
  涉猎崇明岛史者,均知“潮没”为古来岛民的心腹大害。而今,于老年同胞而言,“潮没”只在遥远的记忆里,新生代则已不识何为“潮没”,只知道环岛海塘固若金汤,即使碰到百年一遇的狂风恶浪,照样安然无恙。
从古到今一代接一代的崇明人,为了生存繁衍,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巨大的投入,与浪潮风雨争锋,前赴后继构筑堤坝海塘。
先民饱受“潮没”肆虐
崇明岛浮悬在江海之滨,岛民与水为伴,以水为命,以堤为障。先民受长江、东海厚泽的同时,饱遭江涛海潮的肆虐,“火烧一半,海坍精光”“蓬蒿头上浪滔滔”等民谣,正说明了崇明水患之害猛于虎狼。从《崇明县志·灾异》记载中,可知“潮没”频发,吞噬了无以计数的生命财产,现略举几例:
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6月13至16日,风潮大作,平地水深近丈,居民十存四;
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7月28、29日,飓风暴雨,潮溢江堤,民死9500余人,沿海民房全部漂没;
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9月1日(农历八月三日),飓风、夜潮骤溢,水丈余,高过堤塘6尺,城镇街巷尽淹,沿海民居漂尽,死男女万余人丧生。崇明老少皆知的“八月初三大潮没”,即源出于此。
1949年7月25日,遭风、雨、潮袭击,江堤出缺500余处,淹农田48万亩,死147人。也是因为水侵岸塌所致,历史上崇明县城被迫五迁六建,其间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至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的54年中,就搬迁了3次。
明朝中叶始有工程式堤岸
宋元时期,崇明仍是分散又涨坍无定的多个沙洲,尚无正规的堤塘可言,直至明朝中叶以后逐渐连接成片,方才有了工程式堤岸海塘。
崇明最早筑堤在明朝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由知县孙裔兴主持,在今侯家镇到新河镇南面沿江筑造了吴家沙官坝。崇明古代堤坝中,最有名为“赵公堤”。乾隆二十七年,勤政爱民有循吏之风的知县赵廷健,得悉防御潮灾为民之最急需后,立即规划筑堤。他设计了“业食佃力”法,由粮户(地主)出钱,佃农出力挑泥做岸。粮户农民均知事关身家性命,欣然分担。
大堤动工,赵知县走出县城,去靠近工地的观音堂设置“指挥所”,不辞辛劳巡视督察。民工大受感奋,勤快尽力,工程推进顺利,只70天就告竣工。
据《崇明县志》载,大堤筑成后,“捍御咸潮,百世所依赖而得益”,岛民感其恩德,美称此堤为“赵公堤”,并于嘉庆22年(公元1817年)在县城建造了赵公祠,四季凭吊缅怀。
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大“潮没”,堤外田地房屋被淹甚多,堤内照样粮棉丰收。乡民感激赵知县恩泽后代,集资在他当年“指挥所”所在地重建赵公祠,并挖井一口,示饮水思源。
石砌海塘保县城不再迁移
时人心目中的海塘,是用石头或混凝土构筑而成。
崇明无山取石,外地采购则耗资巨大不堪支出,故清末前的堤塘全是土塘,坚固指数低,受浪潮冲击影响与时俱损。
清朝光绪中,县城东南潮水冲刷日益凶猛,水线离城墙越来越近。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夏,本县绅士张应曦、黄清宪等,向新任知县黄传祁进言:县政之中,治理南门外海坍为当务之急,不容拖延,不然县城难保。
黄知县急民所急,慷慨应诺,于9月间将工程报告送呈两江总督刘坤一、江苏巡抚奎俊。上峰因经费预算巨大,一时未予回音,黄知县不避冒犯上官之嫌,面见刘总督申述力争。刘坤一终于点头:城垣不可不保,海塘不可不筑。
工程自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春动工,秋里告竣,耗银11万3千7百又6两。这是崇明最早的石筑海塘,也是崇明海塘史上最早的丁坝。
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南门港往西至施翘河一段海塘逐渐坍崩,黄知县又规划筑造土堤石坡230丈,并丁坝4条,分别取名为:金堤、巩固、永庆、安澜。
次年,崇明籍户部主持黄清穆上书朝廷,称崇明海塘急需向东延长,以资县城安全。经批准后,又筑青龙港至寿安寺海塘565丈。南门海塘的建造,阻止了洪潮冲啮堤岸。以后虽受大风大潮袭击,海塘多次发生坍塌,然经及时抢修,迁城悲剧未曾再演。
筑成“八五标准”环岛大堤
民国乱世到国共大决战,天灾人祸,百事凋零,崇明的海塘建设亦是。诚如《崇明海塘碑记》所云:“直至公元1949年,海塘工程总时兴时废,水利建设仍若有若无。”
至崇明解放,遗留下来的海塘,计有土堤178公里,保坍护岸石护坡1.8公里,石护坎1.3公里,丁坝23条。且均单薄矮小,支离破碎,因而1949年7月25日台风暴雨袭来时,堤防溃决500多处,造成生命财产重大损失。
江海浪涛依旧,海塘史页新开。人民政府将“严守堤防防汛”列作水利事业三大任务之首,自1949年起的11年里,年年或培修加固堤防,或退堤建筑新堤,挑泥筑堤的民工多达35万人,其中的1952年就投入10万之众。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海塘建设再谱华章。县府“一次规划,三年分施”,自1975年至1977年间,全程207公里江海大堤按“八五标准”培修,加高加厚加固,堤高8米,面宽5米,内坡1比2,外坡1比3;又在坡上种草植树,提高挡潮抗灾能力。
崇明历来有“北涨南坍”之说,县府本“保坍与护岸并重”的方针,年年投资年年建设,在南岸险情严重地段筑造了护坡69公里,护坎56公里,又新建丁坝200条。
至此,“八五标准”环岛江海大堤全线建成,能抗御50年一遇的高潮位及11级台风正面袭击,成了保境安民的生命线。
海塘达标抗洪能力再创新高
时光流逝20年又过,年复一年风侵雨涮,“八五”环岛大堤渐被剥蚀、沉陷,高度普遍不足8米,堤面也不足5米。为使环岛大堤固若金汤,崇明海塘建设百尺竿头再一进步:根据缓急轻重,分段在大堤上锥孔灌浆,使堤身充实紧密更加坚牢。
新建、维修护坡、护坎、丁坝。又在滩涂种植根深相连、不惧风吹水淹浪打的芦苇。按照“一次规划,分年实施”推进,自1997年至2001年,南线海塘达标工程圆满完成。在长达65公里的大堤外侧,建造斜坡式灌砌块石护坡加圆孤形反浪墙,或斜坡式灌砌块石护坡加直立式钢筋砼墙,抗御浪潮冲击力大为增强。后加筑至95公里,涵盖了防洪重点段的南线全部。
至此,全线护坎、护坡、丁坝、滩涂、芦草、树木连成屏障,共成拱卫,海塘抗洪能力再跃新高,即使遭百年一遇的高潮位加12级台风的正面袭击,足可保安然无恙。
多年夏秋季节,几次风、雨、潮“三兄弟”齐来,笔者有意去南门海塘观潮,见小山般滔天浊浪,借着风势扑向挡浪墙,激起巨响连声,浪花冲天,大堤却巍然屹立。观潮者异口同声,笑指波涛无奈,浪潮驯服!
“崇明外滩”——南门观光大堤
被各式人等美誉为“崇明外滩”的南门海塘景观形象工程,又称南门观光大堤,位于南门港码头向东,至瀛洲公园东门,全长1228米,2000年5月上旬开工,年底工竣,由基础槛、护坡、挡浪墙、堤顶道路、广场平台等部分构成。
堤顶面宽6米,路面靠内坡行道树荫下置有19张半月形大理石休闲长椅,东边又有沁风亭、云蔚亭、涵碧廊。靠挡浪墙一侧建有扶梯通道15座,可由此登上防浪墙,下到宽12米的护坡直至基础槛,既可在阶梯式护坡上坐下歇息,又可在基础槛上临水迈步。
形象工程的又一大看点,是大理石广场平台。平台中间,高耸着形如崇明岛的石碑一方,一面镌刻苍劲有力“崇明岛”三字。另一面刻着《崇明海塘碑记》,由崇明籍著名作家季振邦撰写碑文。
广场北边,是一大四中四小拱门9座,北边的圆形平台自防浪墙前伸,凌架于护坡、基础槛上方,周边围绕防护栏杆。
南门海塘景观形象工程被市建委评为“优秀结构金奖工程”,它集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被列作崇明8大景区之一。
可以骄傲地告慰崇明先民了,世世代代梦寐以求的愿望——固若金汤的海塘,今已实现。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