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京西路653号的上外静安外国语中学,前身是戴介民创办的建承中学。
20世纪90年代的建承中学外观
1991年被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上海市委员会公布为上海市青少年教育基地,1995年被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静安区青少年教育基地。
建承中学位置图
“培植革命青年,探讨改造旧教育之途径”
1939年,在中共党组织领导的上海社会科学联合会和上海大学同学会的支持和经济援助下,戴介民依靠浙东台州地区转移来沪的中共党员及进步师生,在宁波路130号创办学校,借用华华二校校名,后迁至白克路(今凤阳路)598号,正式定名为建承中学。学校几经并校更名,1985年恢复建承校名,1994年迁入今址。因区域内生源搬迁,学校服从区教育局招生统筹安排,自2002年起停止招生,并保留建制至今。现址为上外静安外国语中学,保留建承中学校史陈列室。
1946年1月13日,建承中学师生参加在玉佛寺举行的万人大会,公祭昆明一二 一惨案被国民党当局杀害的于再等四烈士
学校以“培植革命青年,探讨改造旧教育之途径”为宗旨,在教学同时,坚持对学生进行爱国、民主和进步的思想教育。建校同时,中共党组织在建承中学建立了党支部。中共上海党组织各系统干部,以教师、学生身份为掩护,密切配合,开展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学校是党开展秘密工作和输送师生去抗日根据地参加武装斗争的基地;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学系统的堡垒学校之一,是党领导下的一个学生运动基地。学校在不同时期先后有陈仲信、司马正、顾仁达、周琦4位烈士。据不完全统计,1939年至1949年,在建承中学入党和工作过的中共党员有100多人;到各根据地参加武装斗争以及输送到各条战线的师生有100余人;上海解放初期随军去西南、东南地区,参加上海市接管工作以及参加军事干校的共100余人。
1946年6月23日,上海人民举行反内战示威大游行。图为建承中学师生的队伍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建承中学
抗日战争时期,建承中学中共党组织积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中共台州特委的秘密交通站就设在建承中学,1941年9月至1942年8月陆续把100余名党的干部安全转移到新四军。学校开展读书活动,鼓励学生阅读进步书籍,还组织动员师生去皖南、浙东、苏北等抗日前线参加武装斗争。1945年5月,日军宪兵到校将戴介民等师生8人带到宪兵队严刑逼供,师生们坚强不屈,敌人因得不到证据,最终交保释放,建承中学党支部和进步人士都未暴露。
反美扶日运动中,上海骑警镇压学生
上海解放时,建承中学组织的学生纠察队袖章
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学生掀起波澜壮阔的反美反蒋运动,学校师生始终站在斗争前列。1945年12月,“欢迎马歇尔”大会首次筹备会议在建承中学举行;1946年1月13日,师生参加昆明一二·一惨案中牺牲烈士的公祭大会和游行;在1946年开展的全市助学运动中,学校顶住压力,毅然接受将“助学联合会”工作机构设在校内,成为全市助学活动中心;师生积极参与六二三反内战示威,抗议美军暴行示威游行,反会考斗争,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救济救寒运动,反美扶日运动和迎接上海解放的各项斗争。上海解放后,建承中学积极响应党的号召,80%的同学报名参加南下随军服务团,被批准的有60多人。
建承中学今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