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良好的心态,是我们要学习的,对当前工作既是疏解又是宽慰,越是这样,我们越要沉下身子、干好事业。——桑健明
打开视野、借梯登高,把发展蓝图化作人人参与的生动现实
真新是全市最早一批的动迁大居基地,导入人口比例高达94%,区域人口密度接近3万人/平方公里,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数接近户籍人口的一半,是全区老年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
由于大居基地的速成建设,普遍存在布局规划不尽合理、公共配套不完善等问题。作为2017年的实事工程项目,真新养老院改修建工程已经完工并投入运营,院舍环境、内部管理能级得到提升。
看着崭新亮堂的屋子和老年人喜笑颜开的场面,我感到欣慰。但事实上,按照市级核定标准,街道应配备400张养老床位,而真新地区仅有这1家养老院,建设于2003年,总共192张床位。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很容易排摸清楚,难就难在如何去回应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待,问题的积淀由来已久,解决问题的办法也绝不会仅在一朝一夕,特别是资源瓶颈,一时间很难有所突破。
在走访养老院的时候,院长给予我一定的启发,养老院的床上用品都是由在地企业捐献的。的确,做基层工作思路要开阔,老是在5.25平方公里里面打转转,往往会走进“死胡同”。我们应当学会打开视野、借梯登高,正如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到的,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城市建设。
同样的,面对养老院护理人员人手紧缺、招聘困难的问题。我想到之前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县县团委书记来街道挂职,一直在对接合作项目,我觉得劳动力输出切实可行,这又是兼顾“造血”与“输血”的长久之计。在养老院安排一定的职工宿舍,既可解决云南员工的后顾之忧,更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养老院护理员流动频繁的问题。当前已完成对口部门的接洽,相关支援项目已在3月份启动。
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可以从数据上反应出来,但真正带来的深远影响还是要从百姓的切身感受上去体会。譬如新郁社区的优秀志愿者刘阿姨,80岁的她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对社区事业还保有相当的激情,但唯一不满足的就是看病难的问题。刘阿姨说,平时只能去普陀中心医院就诊。的确,街道仅有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门诊医疗业务量非常大,2017年全年的门诊量高达52.86万人次,是兄弟街镇门诊量的一倍。
究竟这样一个高位数字背后是怎样的体验?之后,我到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换位体验,压低帽檐、拿着医保卡挂号问诊。由于卫生中心场地非常局促,没有候诊区域,所以无法使用叫号系统,各科室的医生每次收集8-10本病历卡,按顺序问诊。我挂完号需要拿着病历卡挤进诊室,先要排队“上交”病例卡,然后再等待医生叫号。由于无法设立1人1诊间的标准化全科医生诊室,不得已采用这样的原始叫号程序,老百姓生怕交不上病历卡、又怕叫不到号,所以都挤在诊间,就医质量很糟糕。我在中心逗留了近1个小时,依然没有“看上病”,这样的体验对于老年人来说,困难真的不小。
虽然在街道“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但建设也并非一蹴而就。作为嘉定的干部,我一方面为高端医疗设施集聚的嘉定新城而倍感自豪,另一方面,却为真新本地居民去外区就医而略显尴尬。事实上,在嘉定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实属破题之策,但公共设施布局的不均衡又让百姓就医难的现实问题难以根治。
目前,街道卫生部门已与瑞金北院、东方肝胆医院对接,计划通过“请进来”(邀请三甲医院专家轮班坐诊)、“送过去”(安排健康巴士,免费接送80周岁以上老年人前往嘉定城区的三级甲等医院就医问诊)相结合的方式,切实提升市民就医质量。
古语有云,借力者强、借势者智、借智者王,市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良好的心态,是我们要学习的,对当前工作既是疏解又是宽慰,越是这样,我们越要沉下身子、干好事业。在实际工作中,面对发展瓶颈,我们还是应该打开视野、转换思路,学会借势借力、借梯登高,真正把街道“十三五”的发展蓝图化作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生动现实,建设十万真新居民共享小康的新家园。
真新街道党工委书记 桑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