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彭旭卉)问题窨井盖得不到妥善处理,就会发生坑人又坑车的现象,是城市运行中的安全隐患。而在临汾路街道,却有一批“聪明”的窨井盖——它们被装上红外感应探头,当井盖缺失,或出现溢水、发生毒害气体超标的情况,会主动向后台“报告”,街道在接到报警后短短几秒钟就能准确定位到问题井盖,继而能及时派单给专业人员进行紧急处置。
记者从临汾路街道获悉,除了会主动报警的窨井盖外,能锁定高空抛物者、守护老人居家安全、制止违停车辆等一系列“黑科技”都在近日正式上线。一场基于智能化技术,旨在让社区管理更加精准、高效的“效率革命”正在临汾这个建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基层社区火热实践,而这背后,支撑其运作的是被称为“社区大脑”的综合管理平台。
“最强大脑”自动报警600余次
临汾路街道最新上线的“社区大脑”综合管理平台位于街道党工委与办事处办公大楼一层。记者看到,硕大的显示屏上滚动着集成化的社区数据,可以实时了解街道内非机动车停车情况、窨井盖报警情况、消防通道报警情况、公共区域人流密度、电梯运行情况、食药品安全、河道水质数据等。
临汾路街道负责人介绍,街道抓住静安区被确定为“上海市大数据城市管理与社会治理实验区”的契机,联合上海数据交易中心开发了“社区大脑”一期平台。“社区大脑”联合指挥中心24小时不间断运行,覆盖网格中心、综治中心、应急中心、物管中心、民生保障中心五个中心职能领域,通过智能化技术接入绝大部分城市部件和全部城市事件管理数据,中心指挥长根据接入的管理数据实时调配行政资源,即时修正城区运行缺陷,实现“全覆盖、全要素、全天候、全过程”管理。
自试运行以来,“社区大脑”联合指挥中心已接受自动报警600余次,化解了16次可能危及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隐患事故。
感知部件激活社区管理“神经末梢”
街道负责人表示,“社区大脑”通过全面部署感知设备实现用技术监控代替人员管理,节约时间和人员成本,使城市管理更快捷、更精准、更精细。
此前,临汾路街道星城花园小区经常有车主将车辆随意停放在消防通道上,成为小区重要安全隐患,居民们对此意见很大。如今,有了“社区大脑”的支持,居委会在消防通道处划出了明显的禁停标示,并在地上安装了“地磁”。通过红外线感应,只要在此处停车超过3分钟,“社区大脑”就会发出警报,然后通知居委会相关工作人员。“感觉确实不一样了。”小区业委会主任李人伟说,装了地磁感应设备后,只要有车挤占消防通道,街道第一时间就会通知物业马上处理,“有时车主人还没离开,我们的保安就已经赶到车辆旁进行劝阻了。”
据悉,类似“地磁”这样的智能感知部件在临汾路街道已经安装了323个。至3月底,街道还将在“小区消防水泵水压感知、重点场所烟感、电梯运行状态、食品质量快检”等27个领域近百个场景部署21000个感知部件,用“智慧”科技把管理触角延伸到“神经末梢”,通过智能化技术,带动和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让民生保障更精准
社区智能化管理的终极目标是要让居民有获得感。临汾路街道“社区大脑”通过大数据分析的手段,对人、户、房三大要素进行分析,针对各种人群提供相应的服务。
临汾路街道老龄化程度已经超过辖区总人口的40%,街道针对纯老家庭推出了服务新举措,包括为老人安装照护五件套:智能床脚垫、门磁、烟雾感应器、燃气感应器、红外感应器等项目。通过监测日常生理健康数据,24小时保障生活环境的安全,建立一整套事件对应机制,协同老人的监护人、楼组的结对伙伴、社区的志愿者组成一整套主动服务机制。在一些重点小区、养老院门口,街道还安装了电子围栏监控,通过老人身上的感知设备,实时了解到老人的活动轨迹,特别是防止发生老人走失事件。
此外,临汾路街道大部分的居民住宅都是2005年以前的建筑,通过对居民二次供水的管理,对水箱水质实时的监控及相关发布,使辖区的居民用水更加安全,更加放心。在对居民用电安全方面,通过温湿度等组合感知,对老旧居民楼的电线老化问题、用电安全问题都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及预警,做到防患于未然,把服务做到了居民家里。
“运用物联网与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社区大脑’尝试解决社区管理中‘所不能及、人力所无法及、人力所没有及’的实际问题,提高社会管理的精细度,破解城市治理难题。”区科委负责人介绍,通过临汾路街道”社区大脑“试点,静安区将确定5大民生热点领域、15个应用场景的社区智能化建设内容,结合不同街镇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场景延展,预计在9月底前完成全区14个街镇的社区智能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