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争当全市综合营商环境排头兵
2018-3-12 10:13:49发布72次查看
据黄浦区消息:从‘接力跑’到‘齐步跑’,审批提速了,企业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不久前,注册于上海市淮海中路的星巴克证照变更手续,让企业感受到行政审批的新气象。从过去申报人员在不同部门之间“接力跑”,变为如今审批部门内部“齐步跑”,仅用15天时间就完成了以往90天才能完成的证照变更手续。
星巴克证照变更的经历,只是全国“放管服”改革成果的一个生动缩影。“让数据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腿。”近年来,上海市黄浦区立足打造全市最优的综合营商环境,始终抓住“放管服”改革这个牛鼻子,坚韧不拔推进这个“牵一发动全身”的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2017年共取消调整79项审批事项,328项可上网审批事项100%实现网上审批,163项事项实现全程网上办理,数量列全市第一。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指出,上海要聚焦重点、抓住关键,努力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改革开放新突破。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营商环境上取得新突破。对标建设成为贸易投资最便利、行政效率最高、服务管理最规范、法治体系最完善的城市之一,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大幅放宽市场准入,积极利用外资。
“黄浦作为上海的‘心脏、窗口和名片’,有责任、有义务在打造最优营商环境上先行一步。”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黄浦区委书记杲云表示。
审批更简把该放的权力坚决放到位
营业执照、场地资源、公章刻制、银行开户、税务咨询、政策奖励,这7个项目被称为开办企业的“开门七件事”。过去,注册一家企业难免要“东跑跑、西跑跑”,花上好一阵功夫。
如今,在黄浦区委区政府和市工商局的支持下,区市场监管局围绕便捷高效的目标,牵头建设推出手机端企业开办服务软件,探索企业开办“全域全天候全事项”服务新模式(以下简称“3q”服务模式)。新模式下,企业只要在机器上“点点、勾勾”,就能完成手续的填报,真正实现了“不见面”快速服务。
“以前产业政策主要分散在各个部门中,各部门之间透明度较低,存在多头申报、重复申报等问题;同时企业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常常无法及时了解各部门的产业政策,遇到问题时不知该寻找哪个政府部门帮忙,多头咨询、分头办理直接增加了企业的商务成本。”黄浦区创新办负责人介绍,该区运用信息化手段,积极实施服务流程再造,打造企业发展服务平台,通过不断梳理整合各部门产业政策,将区发改委、商务委、文创办、科委、人保局、市场监管局、金融办、税务分局、张江黄浦办等9个部门的政策扶持项目的申报、受理纳入政策服务平台一口受理范围,建立了“一口受理、一口答复、分头办理、限时办结”工作流程,同时使用“超时红灯、警示黄灯、正常绿灯”的直观警示模式,规范咨询、受理答复机制,着力提升行政效能,实现了黄浦区企业政策资源集约化。
目前,该平台已有注册企业数5188家,2017年线上受理各类政策“一口咨询”1300余次。“一口发布”了服务业18项政策,接受了服务业引导资金、文创资金、版权作品登记、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等6项政策“一口受理”1023次。
平台上线运行后,行政服务效率提升50%,企业在线咨询从8个工作日缩短为4个工作日,企业政策申请从原先跑多家部门改为集中统一窗口受理、线上流转。通过优化平台服务,使产业政策实现“一口受理、一口答复”的做法在上海得到复制推广。
与此同时,黄浦区还积极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对外资开放。创新企业资金融通便利化各项措施,外汇资金池、融资租赁兼营商业保理等试点工作,率先实现“三证合一”和关联企业“一址多照”,核发企业“三证合一”新版营业执照数达辖区企业总量的81.8%。
监管更强把该管的事项管住管好
随着商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门槛降低让市场主体大幅增加,经营业态也日趋复杂。如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宽进”大步向前,“严管”紧跟其后。黄浦区在实施“多证合一”、网上注册和单一窗口综合受理,推动登记注册便利化的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综合监管平台建设和应用,探索实施网格化市场监管模式。
2017年12月28日,南京东路步行街上的上海第一百货商店经历了闭店和布局调整后重新开业。为配套商场开业,一批同步进入商场的餐饮企业办证办照需求急迫。
针对企业诉求,黄浦区创新证照联办机制。通过事前开展咨询服务:针对企业的不同经营项目,在各商户开业前期给予了热情的服务、悉心的指导和耐心的解答,第一时间确定证照材料准备;事中配合市百一店开业的进度,联合开展现场勘查场地,结合小餐饮标准化建设和明厨亮灶的试点工作,将整改要求一次讲清;事后强化监管要求,将注册许可和监管主动对接。在相关餐饮商户装修竣工时间距离市百一店开业时间只有短短三日的情况下,通过证照联办,为11家场地审查合格、配套商场开业的餐饮企业同步办理了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保障了市百一店如期开业。
证照联办,三天完成11家餐饮企业如期开业,得益于该区实行的事中事后监管监管体系。2016年年初,黄浦区市场监管局在上海市率先开始推动区域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建设,明确以信息化建设为平台,构建“1+9+x”的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新机制。
所谓“1”,是指一个信息化平台;“9”是指建立九项工作机制,即“双告知”、企业信息归集、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双随机”抽查、安全监管“双评估”、跨部门联合奖惩、部门间联动监管、企业信息监测预警与统计分析、事中事后监管工作考核与督查;“x”是指将区域性、行业性的社会信息纳入综合监管系统,努力构建政府大数据工作模式。
走进黄浦区行政服务中心,中建八局小东门项目部的工作人员感到很意外,原先办理夜间施工的许可证需要3个工作日才能批复,可这次经过相关审核后,当场就拿到了许可证。原来,从2016年12月起,黄浦区对非首次申请夜间施工许可证的企业,主要工地平时严格按照审批流程进行施工和管理的,就可以简化审批程序,这在全市属于首创。黄浦区环保局污染管理二科科长陈冰说:“我们每个月都会联合城管进行日常的执法检查,如果发现审批出去的工地没有按照我们施工的许可时间进行施工的话,会进行处罚。”
黄浦区市场监管局负责人说,通过“黄浦区市场监管网格中心”,同步整合区事中事后监管监管系统数据,实行系统间数据实时交换,初步实现重点单位、关键环节监管全过程实时化、可视化管理,形成“问题发现—反应—处置—反馈”的工作闭环,实现监管模式网格化、手段信息化、流程标准化。
与此同时,为避免重复检查,增加企业负担,黄浦区市场监管局结合本区实际情况选定特定行业,及时开展多部门“双随机”联合抽查和启动联合惩戒,并在2017年“双随机”63项抽查清单基础上,制定全区跨部门“双随机”引导性清单,对区内177户餐饮服务企业、25项检查内容开展全市首次跨部门“双随机”抽查。
服务更优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
“栽好梧桐树,自有凤来栖。”一个地方打造营商环境,最终目的是要聚企业聚人心。营商环境好,已有企业才能留得住、发展得好,外来企业才会想进来创业兴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涌流。从这个意义上说,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
2017年12月初,李强在调研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时强调,要服务更精准、更贴心。政府要千方百计为企业提供良好服务,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甘当服务企业的“店小二”。要强化数据共享和协同应用,加快推进网上审批,让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用公务员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企业的“发展指数”。
不久前,某世界500强人力资源企业在自身转型中提出“普惠人力”的概念,急需网上转缴社保金的业务支撑,他们希望政府部门能突破相关政策并给予指导。黄浦区企业首席联络员在日常走访中听到了这一呼声,及时向政府部门反映,企业的这个需求很快得到精准对接与服务。
企业有需求,政府及时响应与解决,这样的情景如今在黄浦正成为新常态。
中民投集团自2014年成立以来,将众多业务深耕黄浦。一方面看中的是外滩金融的底蕴和金字招牌,但更看重的是黄浦优质的营商环境吸引企业集聚。
为了帮助中民投集团旗下中民投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尽快落地,黄浦区工商分局主动跨前一步,积极与国家工商总局、上海市工商局沟通,争取上级主管部门支持。在该公司向工商部门递交申请材料的当天,营业执照和组织机构代码证就拿到手了。从7天的常规审批流程压缩至1天,黄浦创造了全新的审批速度。
中民投相关负责人不无兴奋地表示:“外滩有接轨国际市场、规范的营商环境、相对完善的综合配套服务,综合比对,这里的金融商务环境更适合我们。”
近年来,黄浦区除围绕“缩短办理时间”这一企业关心的问题,加快业务流程再造,推进跨部门信息共享,推出“一张清单”服务:首批让企业开办能当场办结事项达到25项,以清单形式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同时,黄浦区政府在打造优质营商环境上下了苦功,建立评价考核机制,加强政府服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黄浦区委常委、副区长巢克俭表示,要从原来单纯的财税政策比拼的招商,转为功能招商,要贴着服务的需求,在信息公开的同时,串联审批变成并联审批,大大缩短时间。夜间施工许可外,劳务派遣许可等20多项许可在黄浦区实现了当场办结,今后黄浦区行政服务中心综合窗口的设置比例要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让企业能在一个窗口办理所有事项,而服务中心大屏幕上,还会公布企业在各委办局办事申请的法定办结时间,以及处理进展情况。
黄浦区行政服务中心主任陈瑶介绍,“红灯就是警告,表示逾期了,要纳入行政人员考核的体系,对行政人员队伍来说,是很有压力的。”
优化营商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改善基础设施等硬环境,更要在提高服务水平、营造法治环境等软环境建设上有新突破,更好发挥制度的支撑、保障、激励作用,公共服务是营商环境的试金石。针对不少企业有开办代办的需求,黄浦还推出一批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理的专业服务机构。据介绍,黄浦区与工商银行卢湾支行、建设银行黄浦支行等5个网点合作,建立企业开办政银合作服务点,同时引入三家区属企业集团的下属招商公司,延伸企业登记窗口服务,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杲云表示,今后一个时期,黄浦区将继续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深入开展大调研,进一步找准企业发展中的“难点”“痛点”“堵点”,系统梳理、分类施策,精准回应企业需求,优化提升政府服务,进一步打造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的政策支持环境,增强城区的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
不久前,黄浦区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打造全市最优综合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提出对标国际大都市、兄弟省市与自贸区,围绕开放环境、法治环境、政务环境、市场环境等方面,力争通过三年努力,使黄浦区综合营商环境建设走在全市前列。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