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长宁区天山路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
2018-3-9 16:27:54发布58次查看
据长宁区消息:随着政事分开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类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积极的方面是改变了过去政府大包大揽却又顾不上的尴尬局面,起到“增能”的效果;消极方面是出现良莠不齐的现状,个别社会组织有“帮倒忙”之嫌,引发群众不满。为改变这一状况,2017年7月起,长宁区在全市范围率先推出“街镇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社会化、实体化、专业化运作”模式。天山路街道经过遴选,委托上海申杰社会组织培育评估中心为运作机构。转眼半年过去,实体化、专业化运作成效如何呢?记者日前走访了在天山社区文化中心大院内办公的“天山路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服务中心”),该中心的负责人钱建华简明扼要地告诉记者,服务中心的开张可以用念好“抓、建、创、拓、助”这五字经来概括——
“五字经”为社会组织校“路子”
“五字经”中的这五个字取自“抓基础、建家园、创规范、拓项目、助联动”五方面工作的第一个字,这五项工作的首字皆为动词,形象地概括开局工作的有力有利。
说“抓基础”,钱建华拿出一份制度汇编,其中有“天山路街道社会组织孵化园管理制度”、“孵化园资源配置制度”、“服务中心服务制度”、“服务中心服务承诺”、“服务中心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过去许多社会组织是“三无状态”,即无物理空间、无专人负责、无具体项目。服务中心实体化运作后,首要任务是协助街道完成“益智空间”孵化园建设。钱建华称“建家园”是实体化运作的基础之基础。天山路街道孵化园有400多平方米,20个办公室(其中有2个联合办公室,可提供14个孵化工位),有2个会议室,已入驻社会组织16家,2家新孵化的准备入驻。
在“创规范”的基础工作中,服务中心主抓两件事,一是预警网络工作的常态化运作;二是社会组织普及与重点培育相结合的规范化建设。辖内18个居委会干部、20家社会组织负责人全部参加预警网络工作培训,并与18个居民区预警网络信息员签订了责任书。2017年3家参评单位全部通过3a等级评估。
谈及“拓项目”,钱建华做了“播种”的比喻。六个月来,服务中心已对20家社会组织进行项目化运作方法、途径及绩效评估要求的培训,去年11月完成了2017年度7个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绩效评估,涉及项目资金总额92.23万元。2018年申报项目9个,比2017年增加2个,项目资金总额156万元,资金增加63.77万元。2018年2月1日,完成2018年度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签约,成为长宁区10个街镇此项工作的领跑者。服务中心去年还引进香港现场管理学会合作,在街道设立“政府采购与绩效管理研究中心”合作基地,组建社会组织公益联盟。每月还会策划好工作内容与街道对接,据不完全统计,组织多方参类似“嘉年华暨公益伙伴日”的活动已有80多场次。
六大“益地”与六大功能
民间有“六六大顺”之好口彩。在孵化园筹划建设中,团队研讨后产生了孵化园建设六大“益地”,发挥六大功能的定位,团队成员戏称“六六大顺”。
六大“益地”,分别是党建引领能量阵地;社会组织孵化源地;公益领袖培养营地;社会资源配置领地、公益风采展示园地和项目对接扶持基地。六大“益地”形成的孵化平台已初显“六大功能”,分别是坚持党建引领的示范功能;创新指导服务的支持功能(含支持计划,项目拓展、品牌培育计划);做实孵化培育的助推功能;强化预警建设的监管功能;延伸协调联动的互助功能;做强项目对接的配置功能。谈及服务中心开张至今的体会,钱建华说了五个关键词,依次为“支持”、“叠加”、“联动”、“务实”和“始终”。细解为主动争取政府支持;全面融合,实现1+1>2的能量叠加;善用社会力量跨界联动;用务实的态度去创新工作思路和措施;始终用规范化的标准贯穿工作全过程。
无疑,天山路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专业化运作给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