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前屋后废弃的瓦缸里绽放鲜花,特色猪头肉被画上墙头引人……作为书院镇推进“美丽庭院”建设的试点村,今年以来,外灶村通过推进乡愁墙画、农耕小品等多个子项目,为“美丽庭院”注入了浓郁的乡情。
更值得一提的,外灶村鼓励村民人人参与“美丽庭院”建设,以任务清单认领的形式,使他们成为这片美景的“守护人”。
除了美丽 还有乡情
一艘废弃的小木船“搁浅”在花坛边,让人想起渔民撑篙划船捕鱼的景象;一辆被油漆粉刷如新的拖拉机停在田园中,勾起农家儿女的忙耕记忆……新年以来,一个个生动的“农耕小品”出现在外灶村的宅前屋后。这是外灶村以“大项目设计+子项目推进+任务清单认领”的模式推进“美丽庭院”建设的成果之一。
“大项目设计”,即通过加强村容村貌环境整治,打造“美丽庭院”;“子项目推进”包括乡愁墙画、垃圾分类、农耕小品、外灶记忆馆等。目前,经过前期方案设计、项目施工等,外灶村已改造了6个花园、两条景观带、4个景观小品,让村民的宅前屋后有了大变样。
“‘美丽庭院’除了外观好看,更要有文化内涵。一只废弃的缸、一片丢弃的瓦,都可以述说一个乡情的故事。”村党总支书记汪敏介绍,在推进“美丽庭院”建设的过程中,外灶村注重挖掘乡村独有的农耕文化,结合一些废弃的农家生活用品予以艺术造景,为老百姓留下一份乡情。
因地制宜 变废为宝
外灶村经过前期整治焕然一新的小河浜两侧,种上了片片芦苇,还原了此地原有的生态风貌。外灶村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这些芦苇投入成本低、易管理,而且还有净化水质的功效,而这只是外灶村在推进“美丽庭院”建设中“花小钱、办大事”的举措之一。
仔细观察村里的小景观,种满了鲜花的容器是破旧水缸,花坛的小围栏由青砖瓦片堆砌而成。原来,在外灶村环境整治过程中,发现了许多弃之可惜的农家废弃物。外灶村村委发动村民,将闲置的陈年旧物贡献出来,成为“美丽庭院”中最原汁原味的素材。
看着自家的旧物现在重新亮相在各个小花园里,村民也满心欢喜:“没想到我们丢弃的物件经过改造竟那么好看,别有一番乡情!”
任务清单 有人认领
在外灶村一处小花园里,几只憨态可掬的小猪、小羊摆件中,还竖立着一块醒目的红色牌子,上面写着“党员认领区:陆川平”。“这片小花园是我认领的,每天要走过去看看这些小花小草。”60多岁的老党员老陆说。
为了让“美丽庭院”的建设成果得到长效管理,外灶村村委梳理出一张任务清单,鼓励村民参与认领,以志愿服务的形式为“美丽庭院”建设添柴助力。其中,不少像老陆一样的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成为一处处景观的“花匠”。
汪敏表示,接下来,外灶村还计划将“美丽庭院”建设写入村民自治章程中,落实长效管理,并结合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的“四德教育”,进一步深化美丽庭院的内涵,营造心灵美丽庭院,传承美好乡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