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上海00后学霸拿下牛津offer!学习方法惊人相似,家长一定要看……

2018-3-4 5:26:02发布57次查看

  网络上对“90后中年人”的调侃犹在耳边,然而,“00后”已经开始要面对高考的压力了。在升学这条路上,有部分学生选择出国留学这条路。
据悉,2018年,中国仅有百余名高中生斩获牛津、剑桥的本科offer,而来自上海杨浦区一家国际学校的翁雨晴与姚敏仪就在其中。
两个17岁的姑娘,一个被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的历史与经济专业预录取,一个被牛津大学化学专业预录取。性格迥异的两人却分享了相似的学习方法。
翁雨晴(左)认为进了牛津,可以有更好的机会提升自己,而不是进了牛津就说明自己已经很优秀了。而姚敏仪(右)则说,千万不要害怕和别人交流。
两位女学霸都十分让人羡慕和钦佩。她们在十几岁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想要成为怎样的人。这样的优秀,离不开后天的勤奋,也更离不开学习的思维方式和家庭的教育。
什么样的教育能教出如此优秀的孩子呢?
1
拒绝死读书
牛津不喜欢那种死读书的学生,那种很明显不跟人讲话的考生,最终都没被牛津录取。
两位学霸都在课余有自己的兴趣,一个学习古筝,考到了非演奏级的十级;一个喜欢跳舞,从小到大不断坚持。两人的从容不迫可以从访谈中直接地感受到。
翁雨晴分享了她面试时的经历:教授针对她的论文,不停地反驳她的论点,十分咄咄逼人。如果没有较好的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很容易就被问得哑口无言。
许多家长都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于是给孩子报各式各样的补习班。孩子负担过重,在无止境的学习班里磨光了学习的兴趣。这样填鸭式的教育只能教出成绩平平且不善言辞的孩子。切忌死读书,读死书。
2
不给孩子贴标签
提到被牛津录取这件事,过多的赞美也让两位姑娘有点困扰。翁雨晴说:“进了牛津可以有更好的机会地提升自己,而不是说明我已经优秀了。”
的确,孩子一旦被贴上标签就很容易固步自封。美国知名心理学家斯宾塞·约翰逊博士就在《谁动了我的奶酪里》写了一段老鼠与奶酪的故事:小老鼠们在迷宫里寻找赖以生存的食物——奶酪,找到一个奶酪站的老鼠在这里就住下了,偏安一隅,最后的结果是坐吃山空,饿死在了奶酪站。相反,勤于寻找各处奶酪的老鼠却存活了下来。
同样的,我们不给成功的孩子贴标签,我们也不该标签化成绩较差的孩子。被冠上“差生”标签的孩子往往会变得自卑懦弱,失去了拼搏的勇气。家长应客观地评价孩子,积极引导孩子向更好的方向前进。
3
了解孩子想要什么
两个姑娘都在很早就确定了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
翁雨晴喜欢人文社科,崇拜马克思,研究历史唯物主义,被历史与经济专业预录取。姚敏仪喜欢化妆品,想探索世界是如何构成的,于是选择了化学专业。两人都早早地就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东西并为之努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谈到父母对自己的教育,姚敏仪十分感谢父母给予自己的自由度,让她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这种自由也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让她们用自己的方式,去看待世界、去探索世界、去创造生活、去实现价值。
也许优秀从来都不可以被物化或量化。父母不该以孩子的成绩为导向,而是要去了解孩子的需求。只有充分地认识孩子想要什么,才能因材施教,用更加适合孩子的方法去引导孩子,教导孩子。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