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调研正在进行中。
让我们来看看区委书记李跃旗的调研手记:
大调研启示自己要更关注搜集汇总那些散落在各处,看似平常的各类民情。调研的效果好不好,不能往纸上看,也不能往墙上看,而要往群众的脸上看、往企业的效益上看。
调研效果不能看纸上、看墙上,要往群众脸上看
从2005年开始,杨浦区就在全国率先探索实践“一线工作法”,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到一线开展工作、服务民生。13年来,“一线工作法”已经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好方法。进入新时代,我们怎样更好践行“一线工作法”?这是近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经过2个月的大调研工作,我有一些新的认识和体会。
知民情,情况在一线了解要成为新常态。我的“一线工作法”联系点是四平路街道。通过定点联系,我了解到这些年街道与同济大学各院系互动紧密,通过向大学借力借智,引入专业力量推进社区微更新,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正是基于这样一个鲜活的实践案例,我们在进一步听取学校和各街镇的意见后,在全区建立了社区规划师制度,希望通过这一机制的落地,更好服务城市的有机更新。
这些年来,通过局处级干部联系街居、机关干部联系居民区党支部、党员干部联系困难家庭,大家对一线民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时间久了,往往就容易停留在碎片化的一般“了解”上,对民情的梳理、归纳、整合和分析还显得不够,很有可能把蕴含在民情之中极有价值的部分给疏漏了。
这一次的大调研启示我们要更关注那些散落在各处看似平常的各类民情的搜集汇总,通过条分缕析,细化研判,真正对全区的民情做到“心中有数”,做到“具体而微”,这应该成为我们工作的新常态。
解民忧,问题在一线解决要关注新需求。进入新时代,面对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在一线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持续关注居民群众不断出现的“近忧”和“远虑”,在解决昨天和今天遇到的问题之后,还要重视解决明天可能出现的问题。
1月初,我到几个“美丽家园”建设现场看了看,居民们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希望有更大的“公共客厅”、更好的健身场地、更美的生活环境,等等。回来后,经过认真研究,我们决定加大停车设施、环卫设施、睦邻设施等建设力度,并在有条件的小区开展安防设施、通信管线入地、居民区雨污水分流等改造。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只要我们倾注真情、倾斜财力、倾尽全力,日积月累、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我们和居民群众的心就会贴得更近。
聚民智,工作在一线推动要汇集新动能。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我们组织开展“新春走基层”——区四套班子和街镇主要负责人到全区60个睦邻中心集中进行体验式调研。希望通过参加一次睦邻活动、召开一个座谈会等“七个一”活动,进一步听取广大居民群众对睦邻中心建设的意见建议,获取第一手资料,面对面听取谏言,通过对全区面上的睦邻中心运行情况进行“联合会诊”,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对策举措,更好地打造“居民家门口的会所”。
通过大调研,我体会到,基层是最大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正确的决策从哪里来?党员干部只有定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企业,听取基层和群众的意见建议,做到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才能汇民智、聚民力,找到工作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在一线更好地推动我们的事业不断地向前进。
听民意,干部在一线考评要树牢新导向。调研的效果好不好,不能往纸上看,也不能往墙上看,而要往群众的脸上看、往企业的效益上看。作为服务企业的“店小二”,我们走访过哪些企业,就要让走访过的企业来评判;作为服务群众的“勤务员”,我们在哪里蹲过点,就要让那里的群众来打分。
我们画基层干部的“肖像画”,就要多听听群众的意见和企业的感受,真正把干部的“画像”画准、画实,为杨浦的创新发展添色、添彩。这其中,先进典型是标杆、是榜样。自大调研启动以来,我们把选树干部的重心引向基层、推向一线,先后推出了“三万步”干部、用心造就滨江最美风景的区浦江办常务副主任刘安和24年如一日关心“沉默的极少数”的区优秀共产党员、区社会救助站站长李福强两个典型,成为全区广大党员干部身边的学习榜样。我相信,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在一线考察干部、评价干部,就能够锻造出一支让群众高兴、满意的优秀干部队伍。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随着大调研工作的不断深入,我们对新时代更好践行“一线工作法”的思考和认识会进一步深化。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一定能光大“一线工作法”品牌、传承好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