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暴雪如期而至,许多市民拍雪景、堆雪人、打雪仗,兴奋不已。然而却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顾不上赏雪玩雪,而是彻夜值守,把暴雪的状况及时告知政府部门和市民,为茸城从容应对暴雪天气当好“哨兵”,他们就是区气象台的全体工作人员。
科学研判
及时预报大雪
1月22日,区气象台进入紧张的临战状态,大屏幕上闪烁着各种实时变化的气象数据,工作人员一边紧盯屏幕,一边开展讨论,还与市中心气象台连线进行全市大会商,一派忙碌的景象。“大雪或与24日降临,局部地区有可能还会达到暴雪。”经过对大量数据和天气形势的分析、测算和会商,15时许,区气象台向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发送了第一份低温雨雪天气的重要气象信息专报。
气象台预报员戴蔚明介绍,这次暴雪天气的预报可以说是相当及时,而且有一定的提前量,让相关部门有时间做好应对措施。许多学校当天接到暴雪预报后,及时将原本25日的放假仪式调整到24日,并紧急通知每个学生,避免了学生奔波于风雪中。“极端恶劣天气对生活生产会产生极大的影响,我们尽量做到尽早、及时、广泛地发布气象预报。除了在松江天气网、爱天气松江app和‘松江天气’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发布预报外,全区3000多部手机气象用户都能接受到短信预报,其中包括1000多个家庭农场主和农业部门工作人员。”戴蔚明说。
加密观测
确保数据精准
1月24日15时47分,我区如期飘起了雪花。区气象台随即开始增加气象观测频次,每天的4时、7时、8时、11时、14时、17时和20时分别要进行降雪加密观测,同时还要根据天气实况进行不定时观测,观测要素为降雪天气现象、雨雪量、是否积雪及积雪深度。此次大雪天气过程,除了通过自动站的数据监测外,还增加了人工观测,预报员们时刻留意雨雪转换、开始、停止等情况,夜间安排双岗值守,彻夜无眠。
1月26日凌晨2时,正是风雪交加的时候,位于郊野的区气象台观测场格外寒冷,戴蔚明打着手电筒,踩着雪来到户外的观测场检查雨雪称重仪,为了保证数据精准,他冒着风雪,半夜在观测场给仪器扫雪。他告诉记者,雪花落入称重仪开口处,如果遇风,会黏在仪器内壁,测量就会不准确,需要将雪扫至底部。此外,百叶箱也需要保持通风,覆盖在百叶上的积雪要及时去除。早上4时、7时、8时,他又分别来到观测场,在查看仪器的同时,还需测量雪深。他介绍,1月25日8时至26日8时,我区的雨雪量为全市最大,达到15.3毫米,积雪量测得最大厚度为9厘米,居全市第二。
严阵以待
继续做好预警
大雪天气,对于城市运行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尤其是难得下雪的南方城市,相对缺乏应对经验。从1月22日至29日,区气象台共发送了6期重要气象专报、5次道路结冰预警信号、2次暴雪黄色预警信号和1次霜冻橙色预警信号,及时提醒相关部门和市民应对最新的天气情况。特别是雪后结冰现象,在南方的下雪天更为常见,影响也更大,区气象局局长沈利峰告诉记者,南方和北方的雪有所不同,北方的干雪不容易结冰,而南方由于温度高,下雪时往往和雨夹杂在一起,是湿雪,易化成雪水,遇到低温,就会形成冰冻,给出行、交通、农业生产等造成很大的影响。因而,气象台会紧盯着温度变化,一旦预测到低温,便会及时制作和发布道路结冰预警。
雨雪天气虽然已经过去,但茸城随之而来的是一周的低温冰冻天气,区气象台全体工作人员仍然严阵以待,丝毫没有放松警惕,坚守着茸城天气“前哨”的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