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刚开始,嘉定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传来,在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名单上,全区13个项目榜上有名,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以及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一年来,嘉定聚焦“三个一公里”,不断进行自我突破,嘉定迈出的“最先一公里”,就是打造一个雨林生态系统,让创业者、资金、导师、人才,以及项目平台能在此全面配合。基于此,嘉定利用区位优势和产业特点,积极推动专业化众创空间生根发芽。
在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发起的新微创源孵化器,主要孵化物联网领域企业,目前已催生了6轴陀螺仪,360度“天眼”摄像头等一批高科技产品。
安亭镇与同济大学启动的“安亭·环同济创智城”建设,上海光机所与嘉定工业区共建的“先进激光技术创新中心”,同样紧密衔接了创业链和创新链。嘉定还先后出台若干政策,引导和促进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
打通“关键一公里”
就是要激发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作为民营企业,能够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离不开嘉定的帮助。
“司南导航”的苏先礼博士表示,企业在嘉定得到了很多政策支持,与嘉定“以企业为主导、从需求者发力”的理念密不可分。“司南导航”此次获奖的项目是“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技术与应用”,通过自主研发,打破了长久以来国外垄断的局面。目前,“司南导航”已打入国际市场,并拥有自己的开放实验室,一举成为行业翘楚。
“司南导航”的成功也是嘉定精心布局的结果,近年来,嘉定重点聚焦“四大新兴产业”,凡符合产业导向的企业,政府持续扶持研发投入,共有1066家企业的3472个项目,通过2016年度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鉴定,项目研发经费总预算为263.5亿元。
另一方面,对接企业的需求,通过举行科博会等方式,把企业的问题带上来,让科研院所、高校“揭榜”作答解难题。2017年,共征集发布高校、科研院所科研成果70项,企业技术需求80项。
打通产学研“最后一公里”
嘉定始终致力当好“红娘”牵线搭桥
去年,中科院上海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嘉定产业基地揭牌后,节能镀膜玻璃、超声技术等一批成果,技术进入中试或示范应用,先进核创院工程技术中心,超声技术工程中心等平台入驻运行,嘉定还建起了区级层面的联席会议制度,与十余家科研院所、高校签署协议,推动二十余项重大科研项目,产业化项目落地发展。以“需求侧”与“供给侧”为导向,新修订《嘉定区产学研合作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已认定产学研合作项目28项,扶持资金600万元。
上海微技术工研院8英寸
mems研发中试线完成启动运行
上海应物所首台国产质子治疗装置
进入瑞金医院肿瘤(质子)中心安装调试
一次次牵线搭桥之后,重大科研项目纷纷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