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燕丽)
“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历史遗产丰富、文化特征鲜明、建筑价值独特,是推动文化强区建设、活化文化资源、打造‘文化虹口’品牌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在刚刚闭幕的区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期间,政协委员李思红为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发声,提出了进一步保护更新的建议。这条建议可不是他“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李思红扎扎实实开展大调研的成果。
与李思红委员一样,通过一段时间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后,多名政协委员在本次虹口“两会”上,围绕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内容涉及统筹功能区协调发展、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城区精细化管理等诸多方面,为虹口的建设汇智建言、出谋划策。
8人团队“用脚丈量”提篮桥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虹口人,李思红对虹口、对提篮桥都有着很深的感情,再加上自己是从事建筑这一行的,所以,她尤为关注提篮桥区域的建设和发展。
为了拿到第一手资料,李思红组建了一个8人团队,专门调研走访提篮桥的每一个区域。“不要开车,一定要亲自去走一走。”李思红带领团队“用脚丈量”提篮桥,他们走了一遍又一遍,在弄堂里听老爷叔、老阿姨回忆提篮桥的过往,闲话提篮桥的当下……细致地实地调研走访、广泛地查阅历史资料,再加上请教同济大学的专家教授之后,一份数据详实、分析深刻、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建议应运而生。
在调研中,李思红了解到,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内居民居住条件仍有待提高、社区环境品质亟待改善,改善民生、提升环境品质,是当地居民群众最迫切的期盼。李思红建议,挖掘整合提篮桥地区航海远洋、救赎包容、下海祈福等主题特色,系统整合当地历史文化内涵,将“海上方舟”确立为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主题定位,致力于将提篮桥打造成为文旅商居融合、中西文化交汇的特色街区。在“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的方针下,建议采取以保护为核心、以微更新为手段的方式,推进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城市更新。希望政府收储相关优秀历史建筑和名人故居,改建为纪念馆、博物馆或小型展馆,逐步导出风貌区内的部分居住人口,增强文旅商业功能,改善综合环境,提升区域活力。
在实地调研中,李思红发现,霍山路、舟山路上目前还有不少同质化严重的小摊小店小铺,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小维也纳”时期,琳琅满目且富有异域特色的商店、咖啡屋等差别很大。因此,李思红认为,在进行硬件设施修旧如旧、恢复原貌的同时,推动国际招商,引入优质项目,强化项目带动,对业态进行逐步升级,引入手工业、珠宝首饰等特色商业和有创意、有品位的精品咖啡店、精品书店、精品餐饮等时尚体验型业态,从而带动区域整体功能品质的提升。
调研大多聚焦民生话题
来自民建虹口区委员会的政协委员们,则对区内非保护历史建筑做了深入调研,发现虹口还有1100余万平方米的老旧建筑,含90余万平方米二级旧里,尚待甄别是否需要保护。这些尚未甄别的历史建筑包括民居和公共建筑,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部,反映了民国初期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的社会生活情况。随着调研的深入,委员们发现,非保建筑面临着甄别工作量大、难度高,建筑老化严重、改造难度大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一现状,建议加快制定非保建筑“留改拆”细化导则,围绕南中北三大功能区建设,强化重点地块及周边区域的“留改拆”,建立并完善非保建筑相关的奖惩措施等。
政协委员们不但关注虹口的旧区改造、城市更新和经济发展等领域,一系列民生问题也时刻挂在他们的心头。作为全市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区,九三学社虹口区委员会的政协委员们将调研课题聚焦在本区的养老事业上。通过“大调研”,委员们摸清了本区老龄化现状及养老事业面临的问题,建议深化供给侧改革,引导经营不善、医疗资源闲置的民营医院转型为老年护理医院,结合部队停偿工作,探索与部队合作,将返还军产改建成养老院,以助推本区养老体系的建设和养老事业的发展。
政协委员们的走访调研,只是虹口深入开展“大调研”工作的一个侧面。记者了解到,自“大调研”工作开展以来,区四套班子领导高度关注,带头深入企业、社区开展调研,并迅速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方案;本区各部门、街道、单位也全面发动,积极制定大调研方案,设立工作专班和联络员,形成“1+4”工作方案,全力推进“大调研”工作,“大调研”工作已在全区层面迅速展开。